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1) 选贤与能 (2) 男有分,女有归。 (3) 故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屋舍俨然 (6)悉如外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甲]文段从 、 两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重:兼有两种(事物)。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的词语。(4 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或遇其叱咄或:
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 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
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一文选自,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
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常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解释文中划线词语。(4 分)
①习:②发:
③为:④明日: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出自第一段的成语是:。(2分)
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选文的两段文字,主要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文言文阅读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⑤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惎: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桐乡西南。③枸橼:又名“香橼”,果实黄色,味苦。④ 靳:吝惜,不肯给予。⑤ 诮:责问。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1) 使者见而怪之曰()(2)颦蹙以让使者()
(3)吴人予之桔()(4)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使者求诸吴惧其不已也 |
B.使者以诮吴人皆以美于徐公 |
C.而王之求弗止送鲍浩然之浙东 |
D.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有植枸橼于庭者
A.甚矣,汝之不惠 | B.苟全性命于乱世 |
C.忌不自信求 |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读了本文这则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姜三莽吓退鬼魅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八)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吾今乃知鬼可缚()即素称有鬼之处()
已星散去()恒乘人之畏()对“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鬼反避之也:代姜三莽 | B.素称有鬼之处:助词,的 |
C.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 |
用“/”划出两次停顿
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若将这则故事用作初三同学中考前的心理疏导,你将怎样阐发这则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