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原文有删节)
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吴门昆曲六百年
昆曲和京剧有着很大的区别,吐字缓慢,亦说亦唱,乍一听是音乐,再一听,是戏剧。袁宏道的《虎丘》里面讲的就是昆曲。它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市民意识与启蒙思想兴起的明代,于是为富庶的苏州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当然,它不是横空出世的剧种,它的出现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有些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盛世出现的音乐戏曲,会这样哀怨婉约?
实,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虽然如此,但它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如果说大众,那为何从古到今的昆曲都没有摆脱只有数百人精通热衷的局面?记得《虎丘》里面就有这样的描写,在“檀板丘集”,“歌喉相斗”的时候,整个苏州城几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哪种戏曲也没有这样的本事,能够以看热闹的形式,事先云集一大堆的观众,最后终于以看门道的要求,让这些人乘兴而来,尽心而归。
这是昆曲一直雅化的结果,在本质上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昆曲是从来不拒绝走向大众的,自始至终,它都欢迎大众来参与。这么多年来昆曲一直逃不开雅化的趋势,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它不会放下架子,去庸俗地取悦观众,但是观众们却以听昆曲为荣。
虽是这样曲高和寡,但是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来关注,来观赏。看不懂不要紧,看得不大懂也不要紧,艺术的目的是使人身心愉悦。
从南宋开始,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以休闲、优雅与和谐为主旋律的小国文化,声音中少了金戈铁马剑拔弩张,多了些春江花月夜与水调歌头。在这样的国情下,并非举国群情激昂,而是大家都最大可能地表达一种闲情雅致。到了明代,昆曲这个新形成的艺术形式更是让这种情趣一发不可收拾。檀板笛声,阵阵悠扬,带出了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
说到四方歌曲,就不得不谈昆曲的一路走过。无论是当年唱遍全国的弋阳腔,还是后来名扬闽浙的余姚腔,哪怕后来最为繁盛的花部高腔、皮黄,也都不能将昆腔消灭掉。恰恰相反,这些声腔不是被其他声腔兼并了,就是自己消亡了,唯独昆腔绵延至今,不合并,亦不消亡。而且,无论是曾经还是当下,大体上都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宗吴门”,是一种模仿,模仿是出不来真正的艺术的。福建地方戏剧的改革从昆曲中借鉴了许多元素,南昌的戏剧界也“毫不犹豫”地以昆曲为榜样,因为昆曲在当下的这种热,这种高贵奢华、优雅脱俗的气质,是其他戏剧所不能比拟的。那吴门宗谁呢?即使是最高明的模仿,也不可能如水入大海不着痕迹。弋阳腔最开始也是被模仿,被分裂,最后散播各地。余姚腔模仿别人,最后迷失了自己,唯独昆山腔,貌似特立独行,但却能够坚韧不拔地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既不高傲,也不妥协,说白了,就是从不会为了别人改变自己。
这是一种艺术的生存法则,也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其实艺术和人一样,它会去为自己选择一条道路。有时候坚守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低潮也未必等于消亡,只要坚持自己得信念,就会一直生存下去。所谓竞争,其实比的并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的韧性。如何不去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也不去模仿别人,而是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出类拔萃,这才是最重要的求生之路。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音箱里一直播放着六百年来绵延不断的檀板笛声。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
下列对“昆曲”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昆曲是一种吐字绥慢,亦说亦唱,哀怨婉约的民间音乐戏剧。
B.昆曲起源于市民意识与启蒙思想兴起的明代。
C.昆曲是在富庶的苏州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
D.昆曲的兴起是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为前提的。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曲是一种最大可能地表达闲情雅致的悠闲文化现象。
B.袁宏道《虎丘》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昆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C.昆曲从古到今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大众化。
D.南宋出现的小国文化使昆曲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的节奏缓慢好听,让人身心愉悦,吸引了大量的看不懂或看不大懂的人的关注和观赏。
B.昆曲从古到今都没有摆脱只有数百人精通热衷的局面,正是这种独立特行的个性,才使其显得高傲脱俗。
C.昆曲是在春江花月夜与水调歌头的阵阵悠扬的檀板笛声中一路走来,坚忍不拔地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
D.昆曲不去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不去模仿别人,不合并,亦不消亡,所以昆曲绵延至今。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这段话谈论的是()。

A.人的生命价值 B.人的生活方式
C.人的地位区别 D.人生变幻无常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读一篇文章或读一部书,要是没有读懂,就借用别人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部书,这是要不得的。有的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或主旨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对于课文中较难解的字或句子却不懂,_______________,那样读书就不是朱熹所说的仔细理会,而是他所说的“空言无实,不济事”。
  填入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么他所讲的主题或主旨,则很难说是正确的
B.那么老师脱离字词句去讲主题或主旨,则很难说有什么意义
C.那么他所讲的主题或主旨,不是从理解整篇课文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
D.这是老师只去架空分析主题或主旨,却不去指导学生认真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所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听雪
张栓固
  忽然间就想到要去听雪,走进飞扬着苍茫的飞雪里,那无边无际的声音就响彻了:飘飘洒洒的雪漫天地舞蹈的声音,一片一片的雪花落地时相互碰撞又层层叠叠覆盖着的声音,那些躺在雪的温暖的怀中的麦苗,发出香甜的鼾声,蛰伏的蛇的呓语还有冰下的鱼无声地滑动的声音,当然一只鸽子飞过,翅翼上抖落下一团雪的声音……还有还有,许多的声音我们听见了,许多许多的声音我们是用心感觉到的!思绪随着雪的声音在激荡飞扬,眼前就有了一阕宏大的交响,仿佛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展现着!
  听雪,听着无限美丽的天籁,那些让人心灵纯净的声音,如同山涧的流水哗啦啦地流过。于是,又听到童年的声音了。睡梦中的时候,就听娘嘟哝下雪了或者听父亲在院子里扫雪的声音,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了,迫不及待地爬出温暖的被窝,跑进雪的世界。其实,村里一群孩子也早我来到雪地了。他们欢乐的声音和铜铃般的笑语,像一群白色的鸽子划过天空,四散开去,嘹亮地在村子落雪的屋顶和袅袅的炊烟间缠绕;循着这样的声音,树的枝头有雪团落下,落进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脖子里,就打一个冰凉的激灵,就有更快乐的笑语响起。这个时候,我们才眺望一下远处的世界,呵呵,一夜之间,整个天地间成了银白的世界,那层层叠叠的田野,那蜿蜒崎岖的山道,那起伏逶迤的远山,还有那树,那条明亮的河流,都一片洁白了。面对一个童话的世界,我们感到茫然,却又不知道怎样来揭开这样一个谜。好在我们的童心仍然占上风,一切都不去思考。也许迷茫在瞬间就没有了影踪,我们先是卷雪球,在偌大的场子里卷呀卷的,直卷得有辘轳那么大了,又将“雪辘轳”立起来,再堆雪人,雪人没有堆好,不知谁将一个雪团扔来,又打开了雪仗,打雪仗应该是我们在雪地上的高潮,那声音尖利而明亮,把一个村庄彻底地唤醒了。只是我们的手一个个冻得通红通红,像透明的胡萝卜。
  玩雪玩得疲惫了,我们就走进了田野,看雪地上那些足迹。除了我们熟悉的牛的足迹,马的足迹,猪的足迹,鸡的足迹外,还有一些陌生的足迹,这便引起我们的好奇。我们小心翼翼地辨别着哪些是狐狸的足迹,哪些是狼的足迹,哪些是松鼠的足迹,如果兴致所至,就循着那些足迹找去,那些在眼前明晰的足迹在雪地上渐渐地稀疏了,不是在一条河流处湮灭了,就是在一道深沟处掉了下去,我们只好悻悻然离开,但是那些走向深处的童话世界总给我们许多的向往。如果第二天,天气晴朗,我们会早早地起床,在房檐上摘那些挂在瓦上的冰凌,冰凌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放在嘴里嘬呀嘬的,仿佛嘬的是天下最美的山珍海味了。
雪就是那样地无声无息地来了,又在一天无声无息地去了。它并没有嫌弃某些丑恶,嫌弃某些肮脏,而是将身体化作的水一一浸润在万物的身上,那是一种无声的奉献和母亲般的慈祥的给予。润物细无声,是雪的胸怀和雪的品质。而这些并不是童年的我们所能领悟和明白的。多年后,我曾到过南方,在公园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则告示,说在一个游玩地方,有人造雪。哦,南国原来无雪。在近年来,雪落得少了,有时一个冬天竟那样可怜地落下一点的雪。于是,人们就十分怀念着那漫天飞舞的雪,原来有雪的世界,是多么美妙的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丽和幸福能永远长驻吗?于是,我想听雪,其实,是希冀听一种美丽和幸福! (《 人民日报 》2009年1月24日)
作者为什偏要说去“听雪”
通关全文,概括作者“听雪”的原因。
文章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全文的结构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已经发现如何“读取”人的思想的途径——通过扫描大脑活动,再现人们眼前的甚至记忆中的景象。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把人们观察或回忆时所激发的大脑活动转化为粗略的图像。这项突破可能大有用处。例如,通过把人的思想图像化,行动或语言能力存在障碍的人便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警察则可以通过恢复目击者的记忆来确定罪犯。然而,这项突破还可能开启一个新的“老大哥”时代,类似于好莱坞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所想像的那样:当局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个人的思想。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神经学家杰克•加仑特和西本新次(音)去年设法把大脑中视觉皮层的活动与人所看到的静态图像结合起来。上周,他们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发现,“解读”,动态景象在脑中产生的信号是有可能的。在一项实验中,加仑特和西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两名受试者观看视频时扫描他们的大脑。利用一个电脑程序来寻找视频中图形、颜色和活动的构成与受试者视觉皮层活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受试者的神经活动,再现出受试者所看到的景象。
  加仑特说:“利用类似的装置,你可以做一些非常酷的事情。过去,当你看到什么事情,想对人描述的时候,必须用语言形容或画出来,而这样做表达得并不是很清楚。现在,你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把图像传给别人。这项技术或许对艺术家有用,也可以用来恢复目击者对犯罪行为的记忆。”
  目前,大脑科学领域发展迅猛。研究人员还利用扫描技术测量学术能力,检测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旱期症状以及其它病变;甚至可以预计到一个人即将作出的决定,而这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要做决定。
  上述技术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具有争议的结果。在英国,大脑fMRI扫描技术被卖给了联合利华和麦当劳等跨国公司,用于研究我们对品牌的潜意识反应。在美国,安全机构正在利用脑部扫描仪审问犯人,而美国的军火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据说正在研究远距离扫描大脑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在机场等敏感地点,个人的想法和焦虑在他们未知的情况下就可以被检测到。
  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拉塞尔•福斯特说,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伦理难题。他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9.11.3)
下列关于“‘读取’人的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通过扫描人的大脑活动,可以把人们眼前所见甚至已经逝去但存在于记忆中的景象再现出来。
B.研究人员通过获取人们观察或回忆时的大脑活动信号,再借助一定的技术将其转化为图像。
C.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确定大脑中视觉皮层与人眼中静态图像、动态景象的关联。
D.通过一种技术把人的思想图像化,突破了原来必须靠语言和绘画来交流思想的局限。

对于“读取人的思想”这一突破的用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方可借此恢复目击者对犯罪行为的记忆来更快更准确地确定罪犯。
B.安全机构可借此审问犯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C.借此帮助行动或语言能力存在障碍的人与他人进行交流。
D.在机场等敏感地点,可用来代替现有的扫描技术,使安全检查更加有效。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可以成功“读取”人的思想意味着人类将不再有隐私。
B.科学家可以通过fMRI,获取“5•12”大地震发生时震中地带亲身经历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干预他们的心理提供可能。
C.成功“读取”人的思想不但可以为安防、医学、艺术领域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D.通过扫描人的大脑活动而获取人的思想会带来伦理难题,而这是所有的科学技术都会面临的难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