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
好人丛飞
丛飞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为了读书,他捡过垃圾、卖过冰棍,但这些努力还是没能让他完成学业。初二时,丛飞被迫辍学回家。他不甘心向命运就此低头,终于成了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知名歌手。他的舞台从深圳的大家乐,延续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他多次与宋祖英、戴玉强等著名歌唱家同台献艺,还多次应邀到国外演出,还荣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称号。
然而,就在丛飞准备在歌唱事业中大展拳脚之际,无情的病魔向他袭来。年仅36岁的丛飞被确诊为晚期胃癌。热爱艺术的丛飞,不得不离开了他无比眷恋的舞台。
令人震惊的是,知名歌手丛飞却根本拿不出看病的钱。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捐献给了山区的贫困学生和需要帮助的残疾人。
十几年前,丛飞在四川成都参加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那天,观众席上坐着几百名因家穷辍学的孩子。
□这么小的孩子□如果不能上学读书□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丛飞禁不住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毫不犹豫地将身上全部的2400元钱放进了捐款箱□
这场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丛飞开始了认养贫困失学儿童的爱心之旅,他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为当地的失学儿童筹集学费。自1995年丛飞正式认养资助第一批辍学儿童以来,他已经资助了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学生178人,其中有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贫困学生。
有心人统计过,这些年来,丛飞至少捐献了300万元善款。
生病之后,丛飞将父母家人叫到一起,开了家庭会。他说:“当我不行时,把我的眼角膜和有用的器官用来救治别的病人,剩下的遗体也捐献出去,用来进行医学研究。”
人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一首由丛飞自己作词的歌曲《愿你幸福》在我们的耳边盘旋:我是你过河的桥,是你乘凉的树,我是你风尘仆仆那间歇脚的屋。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
(1)小小书法家。认真读,好好写。
(2) 给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作为一名知名歌手,为什么丛飞生病之后却根本拿不出看病的钱?
(4)丛飞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为什么他会去帮助那些贫困学生?
(5)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丛飞说点儿什么吗?
阅读理解。
不寻常的音乐会
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台,探头探脑地打量着伦敦儿童医院病房里的7个孩子。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伊丽莎白热爱音乐,酷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的耳朵做了一个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将完全消失。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唉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时,沉默的泪水才会渐渐地充满双眼。小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乐。
一天傍晚,孩子们带着这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当柯尔比看见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柯尔比请到了全市最著名的音乐老师玛丽,玛丽感动地说我去,我去!”在玛丽老师热心的指导下,这6个孩子每天都练习唱歌。当然,伊丽莎白并不知道。真是不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这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管他们中浚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这个秘密保守得十分成功。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着一辆手推车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惊讶了,苍白漂亮的面庞变得绯红。她身体前倾,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听着。演唱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伊丽莎白的听力已经非常微弱,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唱。”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听见他们的歌唱。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浓农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可是谁能想到,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的是这些患不治之症的孩子呀,他们在忍受着多么大的病痛啊!
现在,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已在地下安睡长眠,那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但伊丽莎白的记忆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伙伴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这是她曾经听到的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声音。
⑴“不治之症”的意思 是,最后一节中与这个词相呼应的词语是。
⑵“一天傍晚,孩子们带着这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一句中的“这个秘密”具体指(2分)
⑶“这是她曾经听到的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声音。”说这种声音是“最美的”是因为
⑷短文为什么用“不寻常的音乐会”作题目?请写出两个要点。
⑸请简要写出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4分)
阅读理解。
电灯的诞生
爱迪生从白炽灯着手试验。他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可刚一通电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它会马上断掉!”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
一通电,炭丝果然没有马上烧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耐热材料才好呢?
爱迪生左思右想,熔点最高、耐热性较强的要算白金啦!于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用白金试了好几次。可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到两个小时,()不时要自动熄掉再自动发光,仍然很不理想。而且这种以白金为材料做成的灯,价格太高了,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去买只能用两个小 时的电灯呢?
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试验工作。他先后试用了钡、钬、钴等各种稀有金属,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对前边的实验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下来,总共有1600种之多。可试来试去,结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
后来他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
爱迪生非常高兴,紧接着又制造了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电灯的寿命一下子延长到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个小时。
⑴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炽热();气馁()
⑵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⑶爱迪生开始试制电灯,第一次使用做灯丝,结果。
第二次作了改进,使用做灯丝,结果。
⑷用“”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⑸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
阅读理解。
“懒老师”
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可多了,但在我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的却是我们称之为“懒老师”的罗老师。别看他“懒”,他可讲究了,一头乌黑的头发,身着一套整洁的西装,脚穿一双普通的皮鞋,但经常擦得铮亮,显得可精神啦!
同学们为什么称他“懒老师”呢?这还得从他上课说起。在一二年级时,无论是教“a o e”,还是教我们识字、写字,他都非常认真细心,生怕教漏了一点儿。可是到了三四年级后,罗老师好像换了心似的,变得让我们越来越不认识了。就拿学习一篇课文来说吧,他总是要求我们先自己预习,读课文、查字典、勾画生字新词等,上课时让我们明确应达到哪些目标,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想,或者是分组讨论。而他呢?这组看一下,那组听一听,有时遇到较难的问题,也仅仅提示下了事。
至于独立阅读课文就更是我们的事了。时间长了,“懒老师”的外号自然就叫开了。可说来也怪,每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都在年级首位。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说:“孩子,你们冤枉罗老师了。你们的老师其实并不懒,他是一个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好老师。他写的教学论文经常在县级乃至省级、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呢!”听了爸爸的话,我为错怪了罗老师而感到脸红,更为有这样一位“懒老师”而高兴、自豪!
⑴“懒老师”教一二年级时非常认真细心,文中用了“无论……还是……都……” 的句式,仿写一句这样的句子。
⑵罗老师教“我们”到三四年级就“懒”了,他的“懒”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在文中画出“懒老师”让“我们”怎么做的句子。
用“”在文中画出“懒老师”自己怎么做的句子。
⑶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试对“人懒地生草”和“懒老 师”的两个“懒”字谈谈你的看法。
⑷“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爸爸。”“我”心中的“疑惑”是什么?
⑸“懒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⑹你身边有这样的老师吗?你想对他(她)说什么?(2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好读书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 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 观花,囫囵呑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 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 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 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畅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 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读书,。
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乐此不疲:
②谆谆教导:
⑵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词语是。请写出它的反义词:(2分)
⑶《诫子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读书好”的意思:
②“好读书”的意思:
③“读好书”的意思:
⑷在文中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⑸文章最后一句是句。
⑹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仿写一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半截蜡烛(节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地站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 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⑴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词语的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快步②默默 ③慢慢
⑵文中有一对近义词,请找出来。
()—()
⑶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通过比喻你感受到()。(2分)
⑷“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因为
⑸面对大儿子杰克的行为,你的评价是什么?并写写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