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了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中国历史》
材料三:中国外交活动大事年表(节录)1981年中国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6年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后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历史》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这次“握手”有何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时空: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变迁,请根据下列信息填写史实。
(1)你来到距今约6000年的原始居民村落,看到他们有的正在制作彩陶,有的在用麻纺织麻布,中午他们邀请你到居住的房子里,端上种植的“”做的饭招待你。
(2)你来到公元前356年的咸阳郊外,看到人们用耕地,来到城门,发现一群人在看张贴的法令,原来这个国家正在进行。一位农夫面带笑容,努力多生产粮食和布帛,因为法令规定。另一位农夫到战场上奋力杀敌,而一位贵族非常生气,极为不满,原来法令规定。
(3)你来到东汉时期,见证了中外的交流,听说公元97年,曾派甘英出使,虽未成功,但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4)你来到秦朝,听说和广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领导一支起义军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率领一支起义军灭亡秦朝。

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史实材料
历史推论
正确与否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这一考古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并管理火种

2.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这一史实说明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这是历史的倒退。

3.在殷墟的一处窖穴中,曾发现400多把使用过的石镰刀。《史记》记载:商朝时宫廷“以酒为池”,酗酒成风。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大,粮食生产相对充足。

4.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这段话可以看出战国后期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的。

5.《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时期“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治安混乱,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 。

6.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朝鲜在汉朝就和中国有往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是“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是什么居民的房屋?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农作物。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
材料二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感慨地说:“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材料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 材料一中,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2) 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3)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在哪方面做出的贡献?其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请谈一谈你的感想或见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