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
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A.垄断组织的产生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
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
B.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 |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 |
D.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 D.生活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 B.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
C.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 D.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恩格斯这段话指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B.马克思主义理论 |
C.修正主义理论 | D.列宁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