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C.苏联解体 |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封建制度的终结 ③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④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
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②代表了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 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自然经济出现瓦解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③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始出现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东西方比较研究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