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蓓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颊,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子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注]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颎又逊位,诏曰:“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无词费也。”其优奖如此。是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前后颎于上。上怒之,皆被疏黜。因谓颎曰:“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未几,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并奏称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废黜之。二人俱得罪而去,亲礼逾密。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
(选自《隋史·高颎传》
[注]高蹈,隐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颎亦不灭族辞:回避
B.任寄益隆:隆重
C.无词费也幸:希望
D.前后颎于上短:诋毁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颇有谦让之礼的一组是(3分)
①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②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③顾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       ④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⑤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⑥时论嘉其有让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颎父亲因曾做独孤信幕僚,被赐独孤氏。高颎小时就聪敏好学,很有气量,乡里的父老乡亲根据他们家柳树的特征,就预测高家将来一定会出现贵人。
B.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足智多谋,就派邗国公杨惠表达了想要召他到自己府里委以重任的意愿,高颎欣然答应。
C.尉迟迥起兵进犯,高祖所派将领不敢贸然前进,所派监军又不愿意前去,高颎自荐前往,巧施计策,大败敌军,得到朝廷的嘉奖。
D.高祖称帝后,多次封赏高颎,对高颎常呼独孤而不称名;还罢黜了一些诋毁高颎的官员,可见皇帝想成就高颎美名的意图。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颊,委以心膂。(5分) 
(2)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êi):曲,枉。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数辄诵过:遍
B.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不行:不去就任
C.轼为侍从时,以自代举:推荐
D.孝友之行,追古人配:陪衬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待问乘彼垝垣,望复关
B.至是首问积土成山,风雨兴
C.而庭坚于文章尤长诗樊哙覆其盾
D.自号山谷道人云或寄所托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他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指使陈举抓住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来诬陷他,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
D.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较为真实地展示了黄庭坚的风貌。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3)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隙:矛盾

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常为深思远虑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韩、魏之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昔者范睢用秦而收韩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吾无意于人世矣

下面对文章中观点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课内文言文翻译(共3题,10分)
(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惟兄嫂是依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比去,以手阖门
B.善刀而藏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技盖至此乎
D.敛不凭其棺既然已,勿动勿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