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
|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
|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
|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
| 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
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
|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
|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
|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
|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
|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
1912—1919、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的实现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 B.传播了天主教教义 |
| C.满足了资本积累要求 | D.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