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上①励精图治。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②。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有改动)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曾受封为秦王。②上考:考核成绩列为上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 输:缴纳 |
B.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寻访 |
C.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逋:如果 |
D.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 意:意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
B.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 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 |
C.上怒,召而让之曰 天下何由而治乎 |
D.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 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
B.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
C.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
D.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忧虑的不是周边的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而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战争的威胁、国家的安危。 |
B.唐太宗不仅亲自带领宫中将士练习射箭,而且对身边的卫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卫士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兵强将。 |
C.魏征提出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的策略,但不久唐太宗又重发敕令,改变主意征收租调,失信于民。 |
D.魏征据理力争,反对征召虽健壮高大但不足十八岁的的中男,这让唐太宗很恼火;但经过沟通,征兵政令最终废止了,魏征还得了赏。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②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唐太宗“励精图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希文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②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②敖仓:粮仓。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领:治理,管理。 |
B.希文乃纵民竞渡纵:放纵,任由。 |
C.又新敖仓吏舍新:修缮,翻新。 |
D.皆欲以发有馀之财发:分发,发给。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存饷:指开展救济工作。 |
B.文正乃自条叙条叙:指上书逐条陈述。 |
C.日无虑数万人无虑:没有忧虑。 |
D.两浙唯杭州晏然晏然:安然无事。 |
对下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殍殣枕路:饿死的人倒卧在道路上。 |
B.工作鼎兴:工作起来大有兴趣。 |
C.不恤荒政:不顾救济灾荒的政事。 |
D.嬉游不节:娱乐游玩不加节制。 |
文段中提到的范仲淹,是(朝代)的名臣,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这篇文章是他应好友 之约而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表达中范仲淹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他的谥号为,选文段首的“皇祐二年”,其中“皇祐”是。(每空1分,共7分)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6分)
(1)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2)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3)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也?”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遏,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全祖望《梅花岭记》)下列旬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誓与城为殉殉,殉难 |
B.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克,火败 |
C.承畴火恚恚,怨恨 |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旧,老交情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余局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
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史可法的“浩然之气”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②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及以衣冠葬之。③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④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⑤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州城破之时,史德威被诸将所拥而行,未能帮史可法以死殉城。 |
B.从文中记述有人传言史可法未死的事实看,史可法舍生抗清、誓死殉城,深得人们拥戴。 |
C.孙兆奎对洪承畴的反问,目的是用洪承畴的未死来证明大江南北的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
D.从文中的议论部分来看,作者认为未死传言、神仙之说纯属画蛇添足,对此持一种批评态度。 |
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①。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②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③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崇祯进士,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后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狼兵:明代以广西狼人组成的军队。狼人指明清时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③唐藩自立:指明藩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一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奇其才奇:对……感到奇异 |
B.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间:参与 |
C.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缀:牵制 |
D.大帅购天一甚急购:悬赏捉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麾下狼兵哗于途②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
B.①以与他县相犄角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C.①我不死,祸且族矣②臣死且不避 |
D.①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②觉今是而昨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很有才华,而且重视品德修养,曾说“一个读书人,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面对贫寒的家境,家人既怨且叹,而江天一却不以为意。 |
B.同郡佥事金声非常赏识江天一,把抵御哗变“狼兵”一事交给他,江天一率领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哗变的“狼兵”展开激战,徽州城得以平安。 |
C.江天一被清兵俘获后,有人想放掉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表现了牺牲自己保全族人的品德;总督本不想问罪,但他义愤填膺,大声痛斥,最后坦然赴死。 |
D.本文中心明确,选材严谨,无论写江天一的贫而好学、深沉多智,还是写他的英勇抗清、大义凛然,都围绕江天一优秀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民族气节来写。 |
翻译。
(1)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高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
B.请治剑服。治:备办。 |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
D.失其所与,不知太子乃与见王 |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
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父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为郎,署中数十人,而忠独以好礼修整称。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
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国,即拜忠都尉官。忠遂与任光同奉世祖,以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因从攻下属县。至苦陉,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即以所乘大骊马及绣被衣物赐之。
进围钜鹿,未下,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而令亲属招呼忠。时宠弟从忠为校尉,忠实时召见,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诸将皆惊曰:“家属在人手中,杀其弟,何猛也!”忠曰:“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世祖闻而美之,谓忠曰:“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忠曰:“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世祖乃使任光将兵救信都,光兵于道散降王郎,无功而还。会更始遣将攻破信都,忠家属得全。
世祖因使忠还,行太守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及任光归郡,忠乃还复为都尉。建武二年,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户。其年,征拜五官中郎将,从平庞萌、董宪等。
六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病去官,征诣京师。十九年,卒。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一》)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带:带领 |
B.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收:拘押 |
C.行太守事行:代理 |
D.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课:政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李忠忠诚和任官有为的一组是()
A.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 |
B.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 |
C.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 |
D.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李忠以喜爱礼仪行为严肃著称。王莽时做新博属长,郡中都尊敬信任他。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国,就地拜任李忠为都尉官 |
B.信都之乱发生时,马宠的弟弟跟随李忠做校尉,李忠立即召见他,拿背弃恩义据城反叛来责怪他,接着杀死了他,目的是以此震慑对方。王郎和马宠确实有所畏惧,一直没敢杀害李忠的亲人。 |
C.世祖听到李忠的话后称赞他,对李忠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平定了,你可以回去营救母亲妻子儿女,你可以自己招募官吏百姓中能够救你家属的人,赐给钱一千万,来向我取。” |
D.世祖让李忠回去救家属,李忠没有回去。世祖只好派任光率部救信都,可是任光的士兵在路上或逃散或投降王郎,结果无功而返。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