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
|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 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
|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 | 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 A.英国 | B.法国 | C.德国 | D.美国 |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打算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
| B.英国打算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
| C.英国打算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 |
| D.英国打算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
| C.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 D.美中两国间没有共同利益可言 |
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
第四次中东 战争(1973年) |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
|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有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的人道主义传统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解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作者分析同盟国一战失败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协约国与美国贸易密切,可以得到巨额的贷款 |
| B.英国的海上封锁 |
|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 |
| D.协约国经济实力总体强于同盟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