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D.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
|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
|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地区性分工扩大 |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
|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