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聚集,搜集 |
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 |
C.未尝诣取直诣:前往 |
D.终不复言复:回答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 |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
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1]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2]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注释】 [1]卑庳(bì):低矮。庳:原作“痺”,误。迫隘(ài):狭窄。[2]瀵(fèn)涌:水从源头喷出。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2)控垂蛮荆而引瓯越 |
B.(1)山之胜盖自此始 (2)亦谪居之胜概也 |
C.(1)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D.(1)于林薄间东南望 |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B.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
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 |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 ,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奏为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②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教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有删节)
[注] ①间关:辗转。②俊乂:才能出众的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犹以文辞规进取规:计划、打算 | B.读辄不忘,而究其指数究:推究、探究 |
C.瑛赴其聘,遂家焉家:安家 | D.瑛复劝帝数事数:屡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瑛生活的年代虽然读书的条件不好,但他仍能勤奋读书,深入思考,对古今成败之事了解的非常清楚。 |
B.杜瑛不仅对天下局势以及立国的根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就是在军事方面也体现了独到的见解。 |
C.杜瑛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也为执政者指出了当时天下存在弊病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先王之道原本就不明,必须“兴明修复”。 |
D.杜瑛认为要想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祸患,必须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民风,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①“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②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③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 |
B.王谢服谢:感激 |
C.于是,白遣之遣:派遣 |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赍:携带 |
与“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 |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辍耕之垄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
D.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非君所详详:详细 | B.故作不良计故:故意 |
C.作计乃尔立立:定下来 | D.多谢后世人谢:告诉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我有亲父母 | B.昼夜勤作息 | C.便可白公姥 | D.逼迫兼弟兄 |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项是()
A.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不仅有故事情节,还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本段 就通过对刘兰芝语言、动作、外貌、神情的描写来表现她坚决果断,忠于爱情的性 格特点。 |
B.男主人公焦仲卿虽有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兰芝殉情之后他还“徘徊庭树下”,更是表明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反抗性不及刘兰芝。 |
C.诗歌结尾以鸳鸯双飞作结,既与诗歌开端的孔雀失偶相呼应,又表现出人民群众对 刘焦爱情的美好祝愿,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以美禽喻指夫妇的写法是民歌里常 用的。 |
D.诗歌以“磐石”“蒲苇”作比,两次在诗中出现,是为了表现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就像磐石一样坚定,像蒲苇一样有韧性。这就是“比”的表现手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 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为郎推荐 |
B.诩假以惧氐装 |
C.承用诩谋接受,采用 |
D.将军恢崇德度宽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家必厚赎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煨果善视其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C.若乘旧楚之饶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因病回乡途中被氐人抓去后,假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最终幸免于难,而与他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氐人杀掉。 |
B.贾诩要离开段煨将军投奔张绣时,他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的人所作的解释,表现了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
C.从太祖破荆州后不听贾诩建议仍旧顺江东下导致失败和采纳贾诩计策终破韩遂、马超两件事,就可看出贾诩的谋略之高。 |
D.由于贾诩在文帝当初登上太子位时立了大功,深得文帝的赞赏,再加上他本人谋划深远,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