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圊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一一《朱子类语》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巳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一一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圉近代政治文明一一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一一((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6分)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体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闯题,谈谈对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光绪元年(1875)初,郭嵩焘上奏《条陈海防事宜》,主张“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同年,清廷任命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给驻在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光绪三年,郭嵩焘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清廷迅速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了领事馆。郭嵩焘建议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则例》发给各省并各国驻华公使,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所参本。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时,湖南士绅群情激奋,要开除他的省籍。有人编了一副讽刺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郭嵩焘被迫辞职回到故乡长沙,全城遍贴揭帖指责他“勾通洋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李鸿章奏请朝廷宣付史馆为郭立传,并请赐谥。朝廷降旨曰:“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故不准立传赐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失败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5年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
1935年10月12日,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5月8日,二战中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北美,人们还享有一定的参政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许多产品能够同英国竞争。……随着农业、工业及贸易的发展,原来处于隔绝状态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统一的北美市场形成了。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各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三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有的部落突然发现他们被划在一个名为坦桑尼亚的国家中,但是,即使将他们划在肯尼亚也无所谓。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在美国得以确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状况。据此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选择自已的政体?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以为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以为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材料二: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人民教育出版社《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2005 年6 月第一版
阅读材料,分析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对美国宪法的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变化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