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1)上面的短文共有________小节。
(2)短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倒映在了池塘里。
(3)仿照短文用“......像......”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美丽的大眼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赏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这两句诗的含义?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 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感受。
熟读精思,完成下面的练习。
1.《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按顺序安排内容,讲述了。老太婆一共提出了次要求.分别要。全诗鞭挞了,批评了,启示我们。
2.万变不离其宗,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间接转述句。
老太婆对老头儿说:
“滚回去,向金鱼说:
我不想再做世袭的贵妇人,
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
3.品读句子,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老太婆指着老头儿就骂:
“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傻瓜!”
(1) 画线词“指”“骂”是对老太婆的描写,刻画出老太婆的。
(2) “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傻瓜!”是对老太婆的描写,这句话在诗中重复出现了次,这是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突出刻画了老太婆,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4.诗歌在叙事时,用大海的变化体现,
首先大海,金鱼在想:;
然后大海,金鱼在想:;
接着大海,金鱼在想:;
最后大海,金鱼在想:。
金鱼由报恩逐步到,最终。这种表达方法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5.本文三位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明突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认真阅读神话故事,完成后面的练习。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 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她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悲鸣:“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的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
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做“精卫誓水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掌上明珠:
大无畏:
锲而不舍:
2.给第五至八自然段加上标点。
3.本文是一篇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注释:堙:堵塞。
请用自己的话译出这段古文的意思。
4.精卫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请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你还知道哪些人具有类似精卫的精神?请写下来。
5.请用文中的一个成语为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当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感叹号后面为何再加省略号?
省略号在本句中的作用是什么?展开合理想象,仿照上文句式,在省略号处补充上恰当的语句。
2.这以后,人们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的猛兽。
你知道火还有什么作用吗?
认真阅读《景阳冈》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 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 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武松放了手,去树边找那条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虫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虫气儿都没了,才丢开哨棒。武松心里想道: “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哪里提得动!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踉(liànɡ)踉跄(qiànɡ)跄:
霹雳:
2.认真读句子:“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这里面的“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这句话算不算比喻句?如果是,这句话是把比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并从片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回答问题。
3.景阳冈之虎对付武松的招式先是,再是,最后是再现了老虎的特点。反衬出打虎英雄武松的性格品质。
4.认真阅读片段中的第三、四自然段,其中的描写最精彩,请仔细找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
这些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片段的内容。
6.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请给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