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者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将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句好话
张晓风
小时候过年,大人总要我们说吉祥话,但碌碌半生,竟有一天我也要教自己的孩子说吉祥话了,才蓦然警觉这世间好话是真有的,令人思之不尽,但却不是“升官”“发财”“添丁”这一类的。好话是什么呢?冬夜的晚上,从爆白果的馨香里,我有一句没一句的想起来了。
(一)
“ ”
他去欧洲开会,然后转美国,前后两个月才回家,我去机场接他,提醒他说:“把你的表拨回来吧,现在要用台湾时间了。 ”
他愣了一下,说:“我的表一直是台湾时间啊!我根本没有拨过去!”
“那多不方便!”
“也没什么,留着台湾的时间我才知道你和小孩在干什么,我才能想象,现在你在吃饭,现在你在睡觉,现在你起来了……我喜欢跟你用同一个时间。”
他说那句话,算来已有十年了,却像一幅挂在门额的绣锦,鲜色的底子历经岁月,却仍然认得出是强旺的火。我和他,只不过是凡世中,平凡又平凡的男子和女子,注定是没有情节可述的人,但久别乍逢的淡淡一句话里,却也有我一生惊动不已、感念不尽的恩情。
(二)
“ ”
经过罗马的时候,一位新识不久的朋友执意要带我们去喝咖啡。
“很好喝的,喝了一辈子难忘!”
我们跟着他东抹西拐大街小巷的走,石块拼成的街道美丽繁复,走久了,让人会忘记目的地,竟以为自己是出来踏石块的。
忽然,一阵咖啡浓香侵袭过来,不用主人指引,自然知道咖啡店到了。
咖啡放在小白瓷杯里,白瓷很厚,和中国人爱用的薄瓷相比另有一番稳重笃实的感觉。店里的人都专心品咖啡,心无旁骛。
侍者从一个特殊的保暖器里为我们拿出杯子,我捧在手里,忍不住讶道:
“咦,这杯子本身就是热的哩!”
侍者转身,微微一躬,说:“女士,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
他的表情既不兴奋,也不骄矜,甚至连广告意味的夸大也没有,只是淡淡的在说一句天经地义的事而已。
是的,好咖啡总是应该斟在热杯子里的,凉杯子会把咖啡带凉了,香气想来就会蚀掉一些,其实好茶好酒不也都如此吗?
原来连“物”也是如此自矜自重的,《庄子》中的好鸟择枝而栖,西洋故事里的宝剑深契石中、等待大英雄来抽拔,都是一番万物的清贵,不肯轻易亵慢了自己。古代的禅师每从喝茶喂粥去感悟众生,不知道罗马街头那端咖啡的侍者也有什么要告诉我的,我多愿自己也是一份千研万磨后的香醇,并且慎重地斟在一只洁白温暖的厚瓷杯里,带动一个美丽的清晨。
(三)
“你长大了,要做人了!”
汪老师的家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常去的,他们没有子女,我在那里从他读“花间词”,跟着他的笛子唱昆曲,并且还留下来吃温暖的羊肉涮锅……
大学毕业,我做了助教,依旧常去。有一次,为了买不起一本昂价的书便去找老师给我写张名片,想得到一点折扣优待。等名片写好了,我拿来一看,忍不住叫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你怎么写‘兹介绍同事张晓风’,应该写‘学生张晓风’的呀!”老师把名片接过来,看看我,缓缓地说:“我没有写错,你不懂,就是要这样写的,你以前是我的学生,以后私底下也是,但现在我们在一所学校里,你是助教,我是教授,阶级虽不同却都是教员,我们不是同事是什么!你不要小孩子脾气不改,你现在长大了,要做人了,我把你写成同事是给你做脸,不然老是‘同学’‘同学’的,你哪一天才成人?要记得,你长大了,要做人了!”
那天,我拿着老师的名片去买书,得到了满意的折扣,至于省掉了多少钱我早已忘记,但不能忘记的却是名片背后的那番话。直到那一刻,我才在老师的爱纵推重里知道自己是与学者同其尊与长者同其荣的,我也许看来不“像”老师的同事,却已的确“是”老师的同事了。
竟有一句话使我一夕成长。
——选自《再生缘——张晓风散文精品集》(有删改)通读全文,请你补写文章第(一)、(二)节的标题。
文章开头段落中的划线句子能否去掉?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章第(一)节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他说那句话,算来已有十年了,却像一幅挂在门额的绣锦,鲜色的底子历经岁月,却仍然认得出是强旺的火。作者在拿到老师的名片、听了老师一番教诲之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补写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好话不是“升官”“发财”“添丁”,那在作者笔下,怎样的话才称得上是“一句好话”呢?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老师的一句话,让已经工作的作者“一夕成长”。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句好话”也让你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关于你的“一句好话”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天不正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着.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⑦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⑧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①②③段依次从 觉、 觉、 觉等感官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④段中“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段“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是针对“ ”而言的。(从原文中找句子回答)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舍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笔下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冬天,请写出6个表示色彩的词语。
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请找出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从文段看“妙”在何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六个馒头
①初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眼圈红了。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 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文章以“六个馒头”为题目好在哪里?
第③段和第⑥段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
眼圈红了:
眼圈红红的:第⑤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阅读以下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因这样或那样而身体残缺的人。肢体健全者如何对待这些残疾的同胞,是这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爱他们、帮助他们吧,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也会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帮助。
⑦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写出第②段中划线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结尾满含深情地写道:“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