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对于《念奴娇昆仑》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A.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描写的手法,写昆仑山高、雪多、害大。而通过“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作结,过渡下文。
B.词的下阕,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结合,展示诗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勃勃雄心。
C.此词借“昆仑”来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通过对巍然出世、横亘太空的昆仑山的描绘与想象,以高昂激越的浪漫主义热情,抒发了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壮志豪情。
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演染了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冷的西风中抖动振荡,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用字之妙,深得词学家赞赏。
C.“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内涵是:虽然革命力量被“右”倾错误葬送殆尽,但我们要以遵义会议为新的起点,再从头走起,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D.词中晨景雄浑凄清,黄昏景色壮阔悲凉,加上行军的艰难和战斗胜利后豪迈之中兼有的历史沉重感,构成了深沉厚重、悲壮慷慨的意境,十分耐人寻味,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格调。

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长空”,广阔的天空。“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咽”在这里读“yè”。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从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