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 B.悉如外人(熟悉) |
C.便要还家(邀请)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
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B.阡陌交通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9 分)
《<论语>十则》选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
B.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
C.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 |
D.其恕乎其:代词,它。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B.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 |
C.驱之别院知之为知之 |
D.可以为师矣徐喷以烟 |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
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
D.孔子在“岁寒”这一则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节操。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⑤褫(chǐ):解除。 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题。(4分)
(1)解释加线的词语。(2分)
①故常奇之( ) ②若无事然( )
(2)与例句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例句: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A.潭西南而望 ( 《小石潭记》 ) | B.好逸而恶劳(《治水必躬亲》) |
C.学而时习之 (《<论语>八则》)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选段《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4分)
①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面()
③既仕()④后天下之乐而乐()下面各句中“而”的用法和“二岁而孤”用法相同的是()
A.夺而杀尉 | B.黑质而白章 |
C.久而乃和 | D.而吾以捕蛇独存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妻 子 衣 食 自 足 而 已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短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选自《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选自《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城上的矮墙。②梁欐:栋梁。③箭:小竹子。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日光下澈()②影布石上()
③窥之正黑()④良久乃已()
(2)下列与“投以小石”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愈以为诚有 | B.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C.卷石底以出 | D.何不试之以足? |
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乙两段文字写“水”各具特色,它们分别是怎样描写“水”的?试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