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种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场重大社会变革的到来,而且这种潮流还会冲破地域的限制,对东西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8 世纪至19 世纪末,受启蒙思想影响欧美地区和中国发生了哪些政治变革?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3)举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事例,并分析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及失业情况。
国家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工业下降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失业人数 |
1400万 |
600万 |
300万 |
85万 |
300万 |
请回答:(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破坏程度最严重是哪两个国家?为什么?
(2)德国垄断资本家面对上述情况,做出了什么决定?试分析原因。
(3)美国罗斯福总统面临上述形势实施“新政”,请问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新生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
材料二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同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由日本1940年背信弃义进攻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
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联的对日政策对“二战”进程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相同之处?
(3)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看法?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藤文公上》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 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清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甚至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为什么书本后面又说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而产生深重危机呢?你如何理解盛世和落后这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