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藤文公上》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朱伟东《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史学家费正清教授为何把这一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3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战略决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35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断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千米(208海里)处。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的组成内容分别是?
(2)当前影响世界货币格局的因素有哪些?

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⑴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分)
⑵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历史上称为什么?这些措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⑶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结合现实和所学,说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和作用。(8分)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是其核心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措施及实质分别是什么?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大二公”的意思及其影响。
⑶材料三的变革方式是对材料一、二变革方式的彻底否定吗?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