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追溯历史屈辱岁月】(20分)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2分)
(2)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4分)
(3)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6分)
例: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
⑷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两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事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索沃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片一 1950年四川贫农分到了土地图片二 1980年农民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
图片一、二的历史情境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回答:
材料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全国农村逐步都实行了这一做法,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这两次重大事件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两次重大事件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一中,各个学派间相互争论和批判,又相互影响,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儒家学说从哪一时期开始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2分)
材料二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列举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两项宋代科技成就。(2分)
材料三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材料三中提及“李杜诗篇万口传”,其中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明清时期独领风骚的文学形式(体裁)是什么?(2分)
材料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不超过20字)(1分)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舆论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
(1)材料中“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请问在印度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2)他将印度哪些文化输入中国?
(3)材料中武后指谁?她统治时期后人称为什么?
(4)材料中“各国使节”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盛况,请列举和唐朝交往的国家或地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他正式诞生于谁在位时?
(2)唐朝哪三位皇帝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完善?
(3)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4)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近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河”是指哪一条河?
⑵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⑶你认为隋炀帝修这条河,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