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言论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言论二:子路问政
子曰:义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错(措)手足。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上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计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现代学者将宋明理学分为理学与心学,你认为理学与心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蔽矣。”
材料三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相互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慨括唐代“三省”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选官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官制变革带来的影响。综上所述,唐宋政治制度的变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 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
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世界现代史教材目录(节选)的对比。
目录A 第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 ——摘编自全日制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历史·现代部分》,1987年版 |
目录B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节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节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第三节 悄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生活 第二章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 ——摘编自人教社《历史与社会·现代部分》上册,2011年版 |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12分,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但其确立经历曲折与反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历经发展与辉煌,终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走向衰落。……所遵循的各种原则,所创立的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机制,对西方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有特赦权;大赦则只能依法律行之……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由国民议会选举的参议员以名单投票的方式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材料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弹劾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海陆军队……任免文武职员。”“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兴衰历程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
(2)联系所学知识,请您判断材料二或三节选自哪一部宪法(法兰西1875年宪法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说明理由。(8分。只判断不说理由不给分,理由每点给2分。)
(3)结合法兰西1875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的实际情况,说明为什么强调这两部宪法只“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