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乙】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果实外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自其足                    ②以清热也              
归取之                      ④于南方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这个故事现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
注:①吝情:舍不得。②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③晏如:安然。④来:语气助词。⑤羲皇:古帝伏羲。⑥徽:系琴弦的绳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为乡邻之所②家贫不能
简贵④拳拳乡里小人邪
选出与“ 亲老家贫”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因为号焉 B.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
C.其境过清 D.能径寸之木

翻译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他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这说明陶潜出身于官宦之家。
B.从陶潜所作的《五柳先生传》的自况来看,他虽爱读书,但是读书不很深入,这也导致他的官位不高。
C.陶潜的最大爱好就是喝酒,但是因为家里穷,不能总有酒喝,他的亲朋故旧有时就置酒招呼他去喝,他去就一定要把酒喝完,并且目的是喝醉。
D.陶潜为人耿直自爱,“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是很好的体现。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之不以其道()右臂支船()
布衣毕昇()凭或立()

琢 冰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以衣裳众曰
子之技巧矣之堂背
与“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执策而临之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D.跪而拾之以归

翻译句子。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初为随州推官,治狱①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②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狱:案件。②籍:登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能尽以输官而号难治__________
③去其桎梏而饮④食 ___________
下列句中的“之”与“去其桎梏而饮食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持就火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翻译句子。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答: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公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由此可以看出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既能心怀百姓,又能明辨是非。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一21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节选自《口技》)
(乙)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zì],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注释)①彀弓:张弓、拉开弓。② 彀:满③ 以目承牵挺。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牵挺,织布机的梭子④ 眦:眼眶⑤牖:窗户
⑥乃用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燕角之弧,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朔蓬之簳,北方蓬梗做的箭。⑦ 拊:拍。⑧膺:胸
解释加粗的字。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不能名其一处也()
(3)古之善射者()(4)以睹余物()
翻译下列语句。
(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谈谈从乙文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