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A.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 |
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 |
C.反映处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
D.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 |
1600年前后,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从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观点)。这一历史过程,简单地说
A.始于新航路开辟 |
B.世界大战将经济重心推离欧洲 |
C.英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
D.由此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下列作者的表述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A.司汤达:(工人)每5~6年就火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 |
B.李斯特:(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利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 |
C.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D.巴尔扎克:一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个人追求他白己的自觉的预期目的来创造他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在这里,恩格斯
A.肯定了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性意义 |
B.提出历史合力论 |
C.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历史依据 |
D.基于“民本”思想而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