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
C.壮大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 D.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 |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
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该信解读准确的是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 D.林则徐了解英国的政情 |
在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侵略方式的侧重点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侵略方式的侧重点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环境的状况 | B.中国政府的态度 |
C.列强发展的水平 | D.国际格局的调整 |
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各自的依据,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 |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