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
| D.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 “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
|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材料表述的是
| A.格物致知 | B.致良知 | C.发明本心 | D.知行合一 |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