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体量庞大、一般人不容易获得的古籍;现在,连《四库全书》都有了电子版本,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对于保存、更新非常有利。可见,信息化时代的文字记录方式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却无法正确书写汉字的具体部首和结构。因此,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汉字书写。我们在接触电脑前已经学过汉字,所以感觉用键盘敲出字符很方便;但是请设想一下,如果换作一个从未学过汉字的人呢?即使他学会了敲键盘,对于打出的汉字还是无法识别。故学习汉字的书写和使用这个基础环节不可或缺。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信息化与汉字传承的关系。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荣辱观念,有不少思想家都有过关于荣辱的论述。如强调“好荣恶辱……乃君子、小人所不同也”,“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古代荣辱观强调以“仁”、“义”为界限,“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材料二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需要,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成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必将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发展。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古代荣辱观是什么关系?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2010年国庆节,世博园内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清晨,56个民族、56名志愿者,作为一个特别的方队参与在园区举行的国庆升旗仪式,为祖国祝福,为世博喝彩。之后,他们来到世博轴的平台上为游客提供参观问询服务,56名代表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佩戴统一的标识,服务热情、专业,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值此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56个民族代表同心同力,弘扬志愿者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生日送上了最真挚的礼物。
材料二: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李桂林、陆建芬19年撑起悬崖小学。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材料三:《感动中国》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中所体现的时代主旋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青年人肩负着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请你就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实际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材料二: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各种资源要素总是要向回报率比较高的区域或领域集中。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向城市和工业流动具有必然性。但这一流向导致我国出现了城乡二元格局现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求各部门各行业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联系上述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出谋划策?(6分)
(2)结合材料二,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国家作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决策的依据。(6分)
(3)结合材料二,请从矛盾分析法角度分析国家作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决策的依据。(8分)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据调查了解,受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校园也有所蔓延。
材料二:面对经济全球化,应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需要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三:相对于高考而言,自主招生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某名校就2011年北大自主招生校长实名制推荐名单实行公示,引发人们热切关注。
(1)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读书无用论”予以批驳。(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知识,分析说明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合理性。(6分)
(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为“让高校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对政府提出建议。(4分)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首次入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广东华为电信设备企业,交换机全球出货量第一,智能网用户数第一,NGN(下一代网络)出货量全球第一。最重要的是,华为卖的是高科技产品,是独立的自主品牌。华为的成功说明:技术创新和品牌是企业立身之本。从依靠拼资源、廉价劳动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贴牌到品牌再到世界名牌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

材料二:一般说来,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起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1)材料一说明了哪些经济学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给我们的启示。(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