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自行车撞了人以后
暑假里的一天,我上街去买菜。路上,忽然“嘎”的一声,随后传来孩子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哭。旁边翻着辆自行车,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吃力地站起身子。我赶忙跑过去想拉起那孩子。这时,一个妇女从路旁的店里直蹿到街上,瞪着眼骂道:“瞎了眼了!撞倒了我的孩子!”一边抢着抱起了那坐在地上的孩子。戴眼镜的青年忙说:“阿嫂,我心太急,车子撞着了您的孩子,真对不起!”说着就掏出钱往妇女手里塞,一边摸着那孩子的头:“小姑娘,摔痛了!叫你妈给你买点好吃的。”那妇女不肯接钱,她怀里的孩子却哭得更响了。
街上看热闹的人渐渐围拢来。 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现在的年轻人骑车太横冲直撞了 这青年人还蛮客气 懂道理 快送医院查查,伤着没有 青年人忽然醒悟了,满口说:“好!好!我这就带着孩子上医院检查,刚才我只记挂着自己母亲的伤势,急着赶往医院去看她,没注意走过来的这孩子,对不起!对不起!”
“哦,是这样。孩子一时看不出有什么伤,就算了。”那妇女的口气和缓了。“那怎么行?我反正上医院去,孩子先让我带去看看,好放心。”“你快去看你妈,孩子真有事,我自己送去。”青年不肯,站着没动。围观的人你一言我一语guān qiè( )地说:“青年人,这阿嫂诚心放你走,走嘛!”“孩子有她妈,你放心走吧!”“以后骑车要liú xīn( ),青年人!”
我站在人群中,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包围着我,全身热乎乎的。
(1)在文中有拼音处写汉字。 (2%)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2%)
七嘴八舌:
醒悟:
(3)缩句。(2%)
①街上看热闹的人渐渐围拢来。
②一个戴眼镜的青年正吃力地站起身子。
(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上下的意思连起来。(4%)
( )阿嫂怎样责骂,他( )有礼貌地耐心解释。
青年人想:( )被群众批评,( )应该主动地赔礼,得到群众的谅解。
(5)给文中画横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6)用自己的话说说,阿嫂为什么会改变态度? (2%)
(7)文中的最后一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
课外品读。
诚实的孩子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特别活泼好动。
有一天,爸爸外出没在家,华盛顿把爸爸用惯了的一把小斧头握在手里,胡乱砍着玩。他一会儿在这试试,一会儿在那砍砍。玩着玩着,他来到花园的一株小树下,叫着:“来吧,让我在你身上试试。”说着一斧头砍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小树被砍成了两截。这下小华盛顿可闯了大祸。被他砍倒的这棵小樱桃树,是爸爸买回来的优良品种,用来做试验的。
不久,爸爸从外面回来。一眼望见他最心爱的树被砍倒,他气坏了,大发雷霆:“是谁砍了我的树?要是让我发现是谁,我要,我就要……”他脸色铁青,嘴唇直哆嗦。小华盛顿的心里在激烈地斗争着。终于,他鼓起勇气,慢慢走到爸爸面前说:“爸爸,请您惩罚我吧,这事是我干的。我是想试试这把斧头是否锋利,所以就,就……”小华盛顿喉咙哽咽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见儿子在错误面前这样诚实,转怒为喜。他一把搂住儿子,非常激动地说:“我的好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的诚实。我宁愿损失掉一棵心爱的樱桃树,也不愿我的儿子说一句谎话。”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锋利() 特别()
激烈() 惭愧()
(2)爸爸转怒为喜的原因是什么?
(3)学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爸爸“大发雷霆”的语句,并想象当时爸爸的面部表情,画一张面部表情特写(画在下框内)。
课内品读。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两个人贩子拿着5块大洋来领幺妹,恰好被刚从田里回来的许世友碰上。当他弄清怎么回事之后,一把从人贩子手里拉回幺妹,然后“扑通”一声跪在娘面前,哭着说:“娘,幺妹还小,不能把她送进火坑啊,俺姊弟8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那就卖我吧!”
……
天快亮的时候,许世友来到母亲床前,轻轻地喊道:“娘,我该走了,您老就不用起来了。”母亲披衣下床,把一手巾兜鸡蛋塞到许世友手里:“儿啊,娘下半夜就把鸡蛋给你煮好了,带着路上吃。” “娘,我年轻力壮的,用不上这个,还是留着给娘补补身子吧!”许世友把鸡蛋塞到母亲手里。母亲不由分说,解开儿子的衣扣,把鸡蛋塞进儿子怀里,重新把扣子扣好。
在即将迈出大门的时候,许世友忽然转过身,流着泪喊道:“娘啊,儿这一走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您老就受儿一拜吧!”说着便跪在地上,像是对母亲说话,又像是对天发誓:“我许世友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日日夜夜陪伴娘。”说完,站起来为母亲擦去眼泪,理理头发,然后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1)当许世友弄清楚来人是要买走幺妹时,便“扑通”跪在母亲面前,哭着说:“俺姐弟八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那就卖我吧!”许世友与母亲感人至深的对话,表现出许世友怎样的感情?
(2)有人说“扑通”一词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呢?
(3)请你从选文“天快亮的时候……重新把扣子扣好。”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的词语,并抄写在下面。
(4)“我许世友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日日夜夜伺候娘。”这句话表达了许世友怎样的一种感情?
课内品读。
我们原以为兵荒马乱的,信寄不到大娘的手里。可过了一阵子,还真收到了英雄**的回信,大伙高兴坏了,就叫排长给念念。
孩子:
你真是好样的,有点像你爹。在队伍上一定别给咱家乡丢脸,要多打鬼子。
前几天,鬼子又来烧房子了,可咱不怕,房子烧了,咱还可以再盖。小鬼子在这儿也没好日子过,游击队会收拾他们的。娘盼着胜利的一天哪!
就这样,我们一直和英雄的妈妈保持着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来信……
信是从赵蒙生家乡寄来的,看完后,我们都哭了。信是这样写的:
前线的孩子们:
蒙生妈去年夏天被日军杀害了,她寄给你们的信都是我代笔的。蒙生妈临死的时候对我说,她早就猜到蒙生不在了。她说:“他叔,他们可真是一群好人哪!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孩子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值。他们是怕俺伤心才给俺写信的。他们的信一到,俺就知道俺那孩子走了,因为俺那孩子是从来不往家里写什么信的,也从来不叫别人代写信的,俺跟他说过,要一心一意打鬼子,不打完鬼子,就别回来,也不用写信来……”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高兴极了”描述了当时战士们收到回信的什么情景?
(2)选文最后以自然段中说道“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英雄妈妈真的不伤心吗?
(3)文中的“值”字在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这是一封不平常的来信?
课内品读。(录排时请去掉文中的注音)
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突然,一群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位对高斯说:“听说你是个天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难题,你敢不敢接下来?”说着,他拿出一个玻璃瓶,往街心一放,指着瓶里一枚用一根棉线系住的银币,要高斯把棉线弄断,但绝对不许打开瓶塞。
……
1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高斯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没想出什么办法。这时,街中心围上了很多人,有些也是学院的学生,他们向人们介绍着高斯。大家听说高斯解过上千年没法解的数量难题,都感到十分新奇,想看看这位天才青年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
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心疼地走近高斯,撑起自己手中的黑色布伞,举到高斯头顶上,安慰他说:“别着急,小伙子,慢慢想,你会想出办法的。”
……
高斯在那个玻璃瓶前蹲了下来。他举起老花镜,让太阳光聚焦在玻璃瓶里的棉线上。不一会儿,大家看到玻璃瓶里突然冒起一缕青烟,接着“叮当”一声响,那枚用棉线系着的银币落到了瓶底。高斯解决了难题。
(1)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并说明理由。
(2)请用波浪线画出高斯断瓶中线的句子,并说一说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其他因素困扰着他,你知道其他因素还有哪些吗?
(4)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替换“智”字,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呢?
课内回顾。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排比句,你能找出来吗?
(2)“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
这句话采用的是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我……钦佩着这个弹琴人,他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啊!”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在下列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A.“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手里不停地打拳,口里不停地唱曲。()
B.“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弹琴,从不间断。
(4)文章描述从春到冬“我”都听到叮咚的琴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