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
商人 |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④体现自然经济虽开始解体,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谕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 | 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 |
C.体恤社会下层百姓 | D.防止地方出现变乱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 |
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