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意欲借而不敢言 ( )
②借者无不皆给 ( )
③阮后闻之 ( )
④遂焚之 ( )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何不试之以足?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解释加点的字。
(1)每以天下为己任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B.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
C.范仲淹二岁而孤已而夕阳在山 | D.居庙堂之高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甲段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乙段文字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第二层是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第三层是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两段选文中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请问此句在这两篇文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
B.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得道者多助 |
C.勤学而无烛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乃与其佣作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文两文都阐述了人才的成长过程,但[甲]文侧重写_____________对人才的影响;[乙]文侧重写___________是成长的必须。
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②意:估计。下列各项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放弃)置二小儿沙上(放) |
B.公将驰之(追赶 )虎自山上驰来(跑) |
C.吾与点也(和)虎亦寻卒去(离开) |
D.不见曦月(太阳)威亦无所施欤(威风)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以首抵触属予作文以记之 |
B.意虎之食人具答之 |
C.而儿痴乃记之而去 |
D.浣衣于水者于舅家见之 |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B.从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C.选文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
D.选文给我们的深层启迪很多,如: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⑴长跪而谢之()⑵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⑶天下缟素() ⑷傧者更道()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⑵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利益?
读了甲、乙两文的故事,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再列举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员,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行拂乱其所为⑵王何患焉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恒过,然后能改。⑵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