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共15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句读,标3处
夫 寒 之 于 衣 不 待 轻 暖 饥 之 于 食 不 待 甘 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则久已病矣(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3)虽有高城深池( ) (4)故务民于农桑(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甘贫力学,博极书传。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郡檄视旱,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注释】①俾(bǐ):使。②江右大侵:江西又称江右;大侵:古代称荒年。③蠲(juān):除去。④常平米直:古时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稳定米价。直,价值,价格。⑤馁(něi):饿。⑥粜(tiào):卖米。⑦振:同“赈”,救济。⑧规画防闲:谋划和防范。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乃 请 均 境 内 之 地 为 八
A.乃 请均 境 内/之 地 为 八 | B.乃 请均境 内 之 地/ 为 八 |
C.乃/请均 境 内 之 地 为 八 | D.乃 请/均 境 内 之 地 为 八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极()(2)具()众()说说“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的意思。
找出表明刘清之设想的赈济灾民的最终结果的句子。
从选文中能看出刘清之在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普 |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之()(2)明()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古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同“耶”。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____(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具以东渡意告之。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甲】【乙】两文都主要以__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甲】文中曹刿的特点是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 (15分)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妻妾之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适有之 ()(4)药不足辞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联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军中不解其故 ( )②比次日()
③领飞骑三百 ( )④此去西南十里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霎而绝”相同的一项是()
A.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 B.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
C.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