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戴兆国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厦中国的国风。他在谈论抗战的未来时,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特着“退而不溃”的态势。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却永未被敌人所破。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源于中国人的道德力。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所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来,满不在乎。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时代变迁带采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自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醇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
(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关于中国的“国风”,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
B.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 |
C.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国风新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
D.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 |
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 |
B.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来建设。 |
C.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 |
D.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后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
B.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
C.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 |
D.作者认为,如果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就可以算得上“完整”的成功人士。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桃花坞木刻年画
⑴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桃花坞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全国,而且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⑵明朝中叶的苏州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商业繁荣,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除文人书画异常活跃外,还聚集了一批民间美术匠师。富裕的苏州人讲究生活情趣,家中悬画,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年节风俗更是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最繁盛时期,这里聚集着数百名画工和印刷工匠。清末战乱,桃花坞年画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一直萎靡不振,到民国末年只剩下鸿云阁、王荣兴等两三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由政府组织艺人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桃花坞年画以苏州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枕河人家、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现了年画的拙朴,又有很高的艺术趣味。
⑶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经过画稿、刻版、套印等步骤,工序繁多复杂。画师画出白描稿,刻工刻出墨线版和色版,一般分为红、黄、蓝、绿、紫五色,印刷工负责印刷。画师创作的图画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⑷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可谓“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如《姑苏阊门图》生动地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黄金万两》为商贾所欢迎的题材之一。《玉堂富贵》中多是“落难公子做状元,小姐私会后花园”的故事。
⑸旧时卖年画,往往在新年前后,肩贩们把年画背在肩上走村串镇,每到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有说有唱,十分生动。这些唱词各有传授、或祖传、或创新、唱腔也不尽相同,唱词大多使用苏州方言俚语。如《老鼠娶亲》唱词有“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格只老鼠真灵巧,编掮旗打伞摇了摇。格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通俗诙谐,成为颇具特色的节俗文化现象。
⑹不同的地方贴的年画各不相同。大门由门神秦叔宝把守,客厅则多贴《花开富贵》,卧室挂的是《麒麟送子》,书房里则贴《五子夺魁》。悬挂年画要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各有各的名堂,内容也从门神衍生出了其他民俗风物的题材,像祈福迎祥的《天官赐福》,刻画时事风俗的《春牛图》等。
⑺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桃花坞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⒖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传统民间工艺,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而且因其在国外的广泛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
B.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清朝和民国末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此后在很长时间一直萎靡不振。 |
C.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工艺精湛,和民间木刻版画有着很多相同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
D.卖年画时,肩贩们使用苏州方言俚语说唱的通俗诙谐、颇具特色的唱词为桃花坞木刻年画更增添了一种节俗文化气息。 |
⒗桃花坞木刻年画有哪些独特之处?请分条概括。
⒘从文中看,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苏州发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我的朋友胡适之”
据胡适自言,他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而学者袁同礼的考证结论是只得过32个博士,不管32个还是35个,都非常人所能及。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自己的白话诗文创作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1916年8月23日,他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的《蝴蝶》。
胡适是文学家,对现代物理没有什么研究,可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却以自己是胡先生的学生而终生自豪。吴健雄道出了个中奥秘:“要有勇气去怀疑已成立的学说,进而去求证,也就是胡院长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这两句话,正是在文化界,特别是一代学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所谓“胡适名言”。胡适生时,对自己的这一原则是身体力行的。
胡适和钱穆同任北大教授时,都在研究《老子》。胡适继承传统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两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是胡适的研究论著先出,钱穆著书批评他,他却按兵不动。钱穆很气愤。有一次,两人在一个会上相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回答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在上海时,“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促成鲁迅文学和思想的传播。他做北京大学教授时,每到星期六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一时间,京华之地,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⒗“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这句话透露出胡适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胡适一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学人傅斯年
来新夏
①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中也多有一定的好感。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为地处两岸,他又未及下寿而英年早逝,于是渐渐淡出于内地学术界,甚至有些后起的文史学者已不太熟悉其人。傅斯年先生的一生,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②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脊梁,傅斯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奋不顾身地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组织社会各界,讨论“书生何以报国”的严肃论题,强化民族意识。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毫不矜持,豪饮闹市,与民众同在街头载歌载舞,共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而这种感情意识对反击当前海内外形形色色否定民族意识的谬论,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那么在心怀叵测的强敌压境时,只有一盘散沙似地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
③他一生中主要以教读和著述为业,主持过中研院、史语所、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教育、学术机构的领导工作,同时承担着繁重的课题,又笔耕不辍地研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他领导安阳考古大发掘的工作,不仅为发掘工作扫清大量障碍,还为发掘工作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他还抢救和整理了行将散失的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和遗存了大量参考资料。20世纪初期,中国四大文献的发现,傅斯年先生居其二,实为功不可没。他对办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九·一八事变”后,他走出书斋,以身教带动学生,还向学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他曾重点探讨学校教育问题,接连写出《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和《再谈教育问题》等文章以针砭时弊。而1950年冬,他在省议会对议员质询台大有关问题而进行论辩时,特别强调大学招生必须公平而不徇私,更不能放低录取水平的意见,由于慷慨陈词,情绪激昂而倒在讲台下,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
④许多人多以傅斯年先生好发脾气,说话直率而呼之曰“大炮”,这在知识分子中应是难得一见的。他能甩掉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谦谦君子、明哲保身等等惯习,努力摆脱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而我行我素地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抗战时期,他不满意国民党政府四大家庭中的孔、宋二家,激烈抨击孔祥熙,并写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时论文章,一时广泛流传,终于迫使宋子文的辞职。试问知识分子中究有多少能有此壮举?!他对后学热情关注,有时甚至会爱之深,责之切。这种真率性格,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却是知识分子中少有的可爱性格。
⑤任何人都会有过与不及的缺点,像傅斯年先生这样性格的人,更所不免,尤其常会有某些过头的事。最近著名学者袁良骏教授曾写有一篇题为《不必为贤者傅斯年先生讳!》的文章,议论傅先生某些过头的事,举出了两点:“一曰提倡‘全盘欧化',对西方文化崇拜得过了头”,“二曰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过了头”。文中举出了若干例证,也确是傅先生青年时期的一些过激言论;但袁先生并未忘记人物所处的历史氛围而做出分析说:“傅先生当时正是一名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有比较大的偏激情绪,并不为怪。成熟后,很多观点便修改了。”这就给历史人物一个比较公允的评论。
⑥从学术成就和性情为人看,傅先生应该说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识分子典型。他能古今相通,本土与域外兼容,并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知识分子典型,把他放到“一代学人”的位子上来研究他,我看是比较恰当的。
(选自2009年3月20日《中华读书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傅斯年先生关心教育问题,终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令人扼腕。 |
B.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后起的文史学者们不熟悉“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其人。 |
C.傅斯年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运动。 |
D.傅斯年先生甩掉了惯习,“我行我素”,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 |
16.阅读②~④段,分条归纳出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具有怎样品德的学人?
17.结合文本⑤⑥两段,概述文中对“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刘叔雅
⑴刘叔雅是民初学术界的知名之士。关于他的情况,有张文勋为他作的传,要点是这几项:一是年轻时候有革命朝气。在安庆读书时,得到陈独秀的赏识,18岁入同盟会;东渡日本即师事章太炎;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二是二十几岁到北京大学任教,用了不少力量治旧学,写成《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等,受到许多专家推重。三是抗战以后到云南,思想消沉,生活颓废,直到解放以后才回到正路。
⑵三十年代初,他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他的大名。我早有所知。这少半是来自读他的著作,其中有《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等译作和介绍叔本华等哲学著作的文章。大名的多半是来自他的不畏权势。一九二八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因为学潮触怒了老蒋。蒋召见他,说了既无理又无礼的话,据说他竞伸出手指指着蒋说:“你就是新军阀!”蒋大怒,要枪毙他。幸而有蔡元培先生等全力为他解释,说他有精神不正常的老病,才以立即免职了事。不论什么时代,像这样常人会视为疯子的总是稀有的。
⑶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现在还有印象的是一次讲木玄虚《海赋》,多从声音的性质和作用方面发挥,当时觉得确是看得深,说得透。
⑷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任教,仍然表现怪异。上课时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不理会下课铃响,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一次跑警报,一位新文学作家,早已很有名,也在联大任教,急着向某个方向走,他看见,正言厉色地说:“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讲《庄子》。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那位作家尊重他是前辈,没还言,“桃之天天”了。再是不只一次,他讲书,吴宓①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时。总是抬头张目向后排看,问道:“雨僧兄以为何如?”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⑸他反对标点,又坚持用文言古句,无古文根底者,阅读困难,有人劝他即使不用现行的标点符号,也应该用圈点分句,便于理解。他说,既读不通,何必读呢?
⑹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散伙,各自回各自的老窝,他因为已经不在联大,就没有跟回来。十几年之后,他就真正凋谢了。
【注】①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著名文学家。
⒖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课不理会下课铃响,跑警报正言厉色地训斥同事,都是刘叔雅言行怪异的表现。 |
B.对抗权势却只能以“精神不正常”才幸免于难,结果刘叔雅到云南后思想消沉,生活颓废,最终真正凋谢了。 |
C.不畏权势无论哪个时代都少见,而且会被常人看作疯子,那么屈服权势则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常人“常情”令人深思。 |
D.作者取例典型,叙写形神毕肖,吴宓应答的恭敬和对魏晋人物的联想,侧面烘托了刘叔雅的独特形象,也表达了作者敬慕之情。 |
⒗刘叔雅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请分条概述他的学术才能。(6分)
⒘请分析刘叔雅诸多怪异表现产生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8分)
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太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
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伶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
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CI尺。宽25足。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使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
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辩。
象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象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采。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快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女,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
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高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幺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7。”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采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9.作家为什么将人物对话写得如此简短,而且讲话人的神态、动作等均未涉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人物形象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内涵。
(1)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从全义看本文成功地运用了什么手法,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中,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