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乃易其弊衣弊:破旧 |
B.女觉遽反遽:急忙 |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王乃葬鱼骨于海岸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②作《师说》以贻之 |
C.①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D.①命其左右履之②其可怪也欤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
B.①膳其肉,味倍常鱼②常令樵险汲深 |
C.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②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
D.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 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
C.舟人大恐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 D.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同,![]() |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
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
B.何者?上下之分也七十者衣帛食肉 |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归之归:属于 |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
C.不牵世俗趋舍牵:被牵连 |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集录之以为十卷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阅读文本(二)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 共12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尊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史记•管晏列传》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
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 |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
① 鲍叔知其贤
②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遂进管仲
④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 故论卑而易行
⑥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
B.管仲早年和鲍叔牙经商,老是赔本,作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
阅读文本(一)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 共9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夫子哂之哂:微笑 |
B.比及三年![]() |
C.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丞相 |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无活用的一项()
A.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D.浴乎沂,风乎舞雩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对他们三人志向的不一致是的。哂笑子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深受孔子的赞扬。 |
B.孔子问志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并且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
C.曾皙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
D.本文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