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一读,完成后面的问题。
爷爷爱护小树。天冷了,爷爷给小树包上稻草。小树不冷了。小树渐渐长大了,长了很多叶子,就像一把撑开的大绿伞。夏天,人们都到树下来乘凉。
我们都要爱护树木。树木多了,能防止风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树木多了,有什么好处?用“——”在文中画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英雄雨来》(节选)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她。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最喜欢小孩。那个人,你看见没有?说呀!”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起一块,咬着牙()。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请你说一说对画“”句子的理解。

(3)请你把描写扁鼻子军官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几次出现,请你试着说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美文欣赏。
永远的黄桷()树
常常思念大西北的白杨树,埸高大、伟岸、正直,昂首云天,不畏风寒,在严酷的环境中张扬①着坚韧不拔的性格。
然而,白杨树只有半年的青春,那满树绿意姗姗来迟,5月份才能抽芽,10月份便被秋风染黄,还没等冬季的时轮()过,已卸下一身金甲,只剩下光秃秃的枝(),造出苍凉的意味。
在我看来,生长在重庆的黄桷树可谓名副其实的常绿树。它枝繁叶茂,带给炎热季节的山城一片浓荫,一份凉意。即使阴雨霏()的冬天,满树的绿叶也不会零落,仍是一副傲寒凌霜的姿态。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斗士,从没有卸下盔甲的日子。据说黄桷树也是年年长出芽叶,悄悄换下旧装,但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从来不事张扬②。
重庆多山,地下多石,许多名花奇树似乎与此无缘,只有貌不出众的黄桷树对山城情有独钟,长势喜人。因为它拥有绵长而柔韧的根须,能够从岩层、石缝里吸收养料和水分,这是它的生命力旺盛的根本原因;而且它的叶片大而密,阳光对它格外慷慨,这也是它常绿的奥秘。
黄桷树不仅永远绿意盎然,而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和桐树、棕榈、玉兰树、皂荚树和谐相处,一起生长,从不因自己家族的强盛而挤兑别人,也从不在众树的簇拥下陶然欲醉。它平凡普通得犹如山城的老百姓,而它的强()和宽容正是重庆人性格的象征。
黄桷树以它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重庆市“市树”的美誉。从它身上,我感悟到人生的艰辛和凝重,生命的蓬勃和葱茏,也看到重庆直()市的未来和希望。如果让我选择最喜爱的树,我会毫不犹豫地首选黄桷树。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情有独钟——
名副其实——
陶然欲醉——
(3)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两个“张扬”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炫耀②声张 B.①充分展示②宣扬
C.①体现②显露 D.①声张②虚张声势

(4)上文第三自然段中,称黄桷树“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斗士”,是因为。“卸下盔甲”是指。与“不事张扬”相呼应的词有
(5)本文采用了的表现手法,借对黄桷树的描写赞美了

课内阅读。
“叔叔!”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住了一条!”
“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他说。他的话音未落,只见那条惊恐万状的小狗鱼鳞光一闪,便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钓线上的鱼钩不见了。我功亏一匮,眼看快到手的捕获物又失去了。
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叔叔重新替我缚上鱼钩,安上诱饵,又把鱼竿塞到我手里。
“记住,小家伙,”他微笑着,意味深长他说,“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的么?”
打这以后,每当我听到人们为一件尚未办成的事情而自我吹嘘时,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河边垂钓的那一幕,回忆起叔叔那一席格言警语般的忠告:“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
(1)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2)文中“叔叔”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对“叔叔”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过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时,首先要到最亲的长辈家里拜年,然后是平辈间互相拜年。长辈们都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我们可高兴啦!哦!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都要放两三根甘蔗,因为甘蔗代表“节节高”;年夜饭中也总有一道菜是鱼,因为“鱼”和“余”是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当然,在春节里,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长辈埋怨,说你不懂规矩的。
过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时各种各样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也体会到了朋友们之间那种纯洁无瑕的友情。
(1)文中“倒福”表达的祝福是;吃“年糕、汤团”是希望;放“甘蔗”代表;年夜饭吃鱼表示
(2)作者分别从三个时间来介绍当地春节的习俗。
(3)过春节也是有规矩的,在春节不要说
(4)作者从春节中体会到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

课外欣赏。

风筝,令人记起那早已()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二,老师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的年级,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当然坚决照办,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上85分……
除夕,我和妻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我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妻连连哄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
一天,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划上的道道红勾,我喜不自胜。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九十分?”
孩子在作文中记叙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这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的叹息:“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能;眼下,孩子买到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了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在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得意忘形——
喜不自胜——
(3)请你给短文写上题目。
(4)请以“风筝”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请你说一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