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绝不娶并:全部
C.斥数妇简:直接
D.今而见,敢不请罪择:抛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功进左副都御史,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D.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⑤⑥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D.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励精图治。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让之曰:“中男壮大者,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治乎!朕过深矣!”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有改动)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曾受封为秦王。②上考:考核成绩列为上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役已者,以来年为始 输:缴纳
B.上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寻访
C.负官物,悉令蠲免 逋:如果
D.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 意:意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男壮大者,奸民诈妄以避征役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
B.兵刃至御在所者绞 陛下秦王升为天子
C.上怒,召让之曰 天下何由治乎
D.日引数百人教射殿庭 张弓挟矢轩陛之侧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B.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C.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D.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认为,忧虑的不是周边的戎狄等族的侵扰边境,而是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战争的威胁、国家的安危。
B.唐太宗不仅亲自带领宫中将士练习射箭,而且对身边的卫士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卫士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兵强将。
C.魏征提出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的策略,但不久唐太宗又重发敕令,改变主意征收租调,失信于民。
D.魏征据理力争,反对征召虽健壮高大但不足十八岁的的中男,这让唐太宗很恼火;但经过沟通,征兵政令最终废止了,魏征还得了赏。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②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唐太宗“励精图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劄子言:“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太皇太后从之。
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吕公著曰:“举官虽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韩维曰:“光所言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光曰:“资格亦不可少。”维曰:“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太皇太后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
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人。
(选自《续〈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禁抑配抑配:强行摊派
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除授:授予官职
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缘道:沿路
D.宾客见其体羸宾客:尊贵客人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一位五十步笑百步
B.是为设法罔民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则无害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于帘前奏曰青,取之于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心国家大事。
B.司马光知人善任。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加以试用。
C.司马光从谏如流。他原本支持恢复轻描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放弃己见。
D.司马光深得人心。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悼和纪念。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
(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
(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黄绂,字用章,其先封丘人。曾祖徒平越,遂家焉。绂登正统十三年进士,除行人,历南京刑部郎中。刚廉,人目之日“硬黄”。大猾谭千户者,占民芦场,莫敢问,绂夺还之民。
成化九年,迁四川左参议。久之,进左参政。按部崇庆,旋风起舆前,不得行。绂曰:“此必有冤,吾当为理。”风遂散。至州,祷城隍神,梦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为巢,后临巨塘。僧夜杀人沉之塘下,分其资。且多藏妇女于窟中。绂发吏兵围之,穷诘,得其状,诛僧毁其寺。仓吏倚皇亲乾没官粮巨万,绂追论如法,威行部中。历四川、湖广左、右布政使。奏闭建昌银矿。
两京工兴,湖广当输银二万,例征之民,绂以库羡充之。荆王奏徙先垄,绂恐为民扰,执不可。
二十二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劾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铎、王琮等抵罪,计捕奸豪张纲。申军令,增置墩堡,边政一新。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日:“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亟豫给三月饷,亲为拊循。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及绂去,多携子女拜送于道。
弘治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言官以绂进颇骤,频有言。帝不听,就改左都御史,焚差历簿于庭曰:“事贵得人耳,资劳久近,岂立官意哉。”
绂历官四十余年,性卞急,不能容物。然操履洁白,所互有建树。六年乞休,未行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三·黄绂传》)
二十二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延馁,增置建安等堡、边墙及移置驿传、拓教场地。人皆利之。弘治三年,超升南京户部尚书。四年改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六年疏请致仕,许秉传归。未行而卒,讣闻,赐祭葬如例。绂性严急,不容物,遏事辄径行己志,无所顾虑。然所守有可取云。
(节选自《国朝献征录·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黄绂·实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当为理:理讼
B.穷诘,得其状穷诘:追问
C.亟给三月饷豫:忧伤
D.六年疏请致仕致仕:退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曾祖徒平越,遂家子亦有不利
B.多藏妇女于窟中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面目临其上青泥盘盘
D.言官绂进颇骤但刘日薄西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绂刚直清廉,被人们称为“硬黄”。他是进士出身,担任过行人、南京刑部郎中,曾经从大奸人谭千户手中为百姓夺回被强占的芦场。
B.黄绂执法严明。他任左参政时,派兵包围州城西面寺院,诛杀杀人沉尸、劫掠财物的僧人;并依法追究依仗皇亲贪污巨额官粮的仓吏。
C.黄绂体恤百姓。两京工程兴起时,他用国库的盈余抵充湖广百姓应该缴纳的税款;荆王奏请迁移祖先坟墓,他担心扰民,坚决不同意。
D.黄绂绥边有方。他惩治不法将领,逮捕奸豪;捐赠财物,抚慰士卒妻子;增设建安等城堡、边墙以及设置驿传、扩大教场,给予百姓便利。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部崇庆,旋风起舆前,不得行。
(2)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
(3)未行而卒,讣闻,赐祭葬如例。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

A.冀君实或恕也今君实所以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翻译下列句子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