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2分)
A.今亡(逃跑)亦死无论(不论)魏晋 |
B.今或(有时)闻无罪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
D.楚人怜(爱戴)之此中人语(说)云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陈胜、吴广乃谋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扶苏以数谏故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C.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用者 |
D.吴广以为然父利其然也 |
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除夕,市米潞河①,主人问:“客何来?”曰:“陈太守。”“是湘潭陈公邪?”曰:“然。”曰:“是廉吏,安用钱为?”还其值,问寓何所。次日,门外车槛槛②,馈米十石,书一函,称:“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终始毋失天下望。”
【注释】①潞河:地名,今河北通县东。②槛槛:车子行走的声音。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远方入门而不顾 | B.是廉吏,安用钱为斯是陋室 |
C.公宜以一节终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D.还其值从先人还家 |
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次日门外车槛槛馈米十石书一函,从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以其境过清: (2)潭中鱼可百许头:(3)斗折蛇行:翻译句子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本文从多角度写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D.九百人屯大泽乡 / 时先主屯新野。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陈胜在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
B.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
C.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谋事的睿智。 |
D.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
(3)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寻病终()
(3)深入忘反()(4)可试如水中()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
(1)具答之()(2)一人便以笠自障()
(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翻译句子。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乙)段“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什么词相仿。(乙)段中“深山中有人迹”的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