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
|
|
|
|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
|
|
|
|
|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 方式 |
表决 形式 |
程序 |
罪名 |
|
|
约40万 |
约4.2万 |
6000 |
501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三个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三个材料中有关“民主”含义的本质区别。(6分)
(2)从现代化视角看,材料三所指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这个观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塞,信用日衰,至成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康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国;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荀子
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天有阴有阳,人与天副,故人亦有性有情,性乃天之阳气,表现为仁,情乃天之阴气,表现为贪。董仲舒由此而反对性善说与性恶说,认为人有性善者,亦有性恶者。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 孟子和荀子基于他们的人性观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人性观。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阐述“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材料二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上述政治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孟德斯鸠所说的“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采取这种政治体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一现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