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争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课内品读。(录排时请去掉文中的注音)
一天,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突然,一群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位对高斯说:“听说你是个天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难题,你敢不敢接下来?”说着,他拿出一个玻璃瓶,往街心一放,指着瓶里一枚用一根棉线系住的银币,要高斯把棉线弄断,但绝对不许打开瓶塞。
……
1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高斯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没想出什么办法。这时,街中心围上了很多人,有些也是学院的学生,他们向人们介绍着高斯。大家听说高斯解过上千年没法解的数量难题,都感到十分新奇,想看看这位天才青年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
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紧张地思考着,他的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来。一颗晶莹的汗滴跟其他几颗汇成一大滴,沿着高斯高高隆起的额头往下淌,啪嗒一下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心疼地走近高斯,撑起自己手中的黑色布伞,举到高斯头顶上,安慰他说:“别着急,小伙子,慢慢想,你会想出办法的。”
……
高斯在那个玻璃瓶前蹲了下来。他举起老花镜,让太阳光聚焦在玻璃瓶里的棉线上。不一会儿,大家看到玻璃瓶里突然冒起一缕青烟,接着“叮当”一声响,那枚用棉线系着的银币落到了瓶底。高斯解决了难题。
(1)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并说明理由。
(2)请用波浪线画出高斯断瓶中线的句子,并说一说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其他因素困扰着他,你知道其他因素还有哪些吗?
(4)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替换“智”字,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呢?
课内回顾。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丁冬!丁冬!丁丁冬冬……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排比句,你能找出来吗?
(2)“它们多么淘气呵,跳着快乐的集体舞。”
这句话采用的是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我……钦佩着这个弹琴人,他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啊!”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在下列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A.“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手里不停地打拳,口里不停地唱曲。()
B.“我”钦佩这个弹琴人,因为他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弹琴,从不间断。
(4)文章描述从春到冬“我”都听到叮咚的琴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内品读。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闰土会捕鸟,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1)选文第一自然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既准确又传神。请你体会该自然段文中加点字的意义。
(2)作者说闰土会捕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3)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破折号,他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素不知道”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大器之材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
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地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午休时,他竟然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
第二天,当我来上班的时候,看到小男孩已经在图书馆门口等我,原来他来得更早。这一天,他更不遗余力。干完一天的活后,天已经黑了。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子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转学却担心:“我走了,谁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
小男孩转学走了,但我一直记挂着他。没过多久,他又在我的图书馆门口出现了。他高兴地对我说:“新学校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我转回这边来上学啦!由我爸爸用车接送。”停顿了一下,他又告诉我,如果爸爸不能带他,他就自己走路来。他的所说所做真令我感动!我想:他是个称职的图书管理员。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应该有数,这小家伙决心如此坚定,说明天下没有他干不了的事。我可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
(1)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下面画“-”。
归还(háihuán)称职(chēngchèngchèn)
大器之材(<1>器具;<2>器官;<3>度量;<4>才能,人才;<5>器重)
不遗余力(<1>遗失;<2>遗失的东西;<3>遗漏;<4>留下)
(2) 本文是按照顺序写的,作者详细写了的事。
(3) 请把文中画“-”的句子改写成小男孩的语言描写,把标点点好。
(4) 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个“称职”的图书管理员?
美文赏析。
殊死搏斗
今天中午,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屋檐下蜘蛛结起了一张一尺见方的捕虫网。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整整齐齐。网的正中有一个拇指大小的蜘蛛,它伏在网上,收紧八只脚,一动也不动。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一座摆好的八卦(gua)阵。
我正在吃着午饭,一只红头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子也随着颤动。
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一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蜘蛛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我亲眼目睹(du)了这场殊死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殊死搏斗”指的是 和的搏斗。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划出一个拟人句。
(3)细读并理解文中画线的歌谣,完成下面填空:
诸葛亮指;中军帐指
八卦阵指;飞来将指
(4)蜘蛛是怎样捕食网上的苍蝇,享用到美餐的?
(5)这篇短文内容具体,语句生动,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