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泽东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泽东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泽东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泽东的床上、 办公桌上、 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泽东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泽东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64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的意思。
(1)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
“火炉”的意思是:
(2)一有空闲,毛主席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
(3)在原文上用“||”分段,并写出各段大意。
课文传真
(1)他想:()这句话是正确的,()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的就会拖住落得()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 ),(),从一个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①按原文填空。
②仔细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是全对。”
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心阅读。
心灵有耳
一个小女孩长得又矮又瘦,经常穿一件又灰又旧不合身的衣服。因此,老师不让她参加合唱团。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哭了。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唱歌?难道我真地唱得很难听?想着想着,她就低声唱了起来,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谢谢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小姑娘惊呆了!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站起来顾自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于是,小女孩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的太棒了!”说完,他顾自走了。
这样过了许多年后,小女孩长成了大女孩,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成为小城有名的歌星。但她忘不了公园里那个慈祥的老人。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哩!”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屏声静气专注地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
(1)按要求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孤独——愉快——
反义词:热情——美丽——
(2)注意文中画“”的句子,你能写出文中姑娘两次惊呆的原因吗?
第一次:
第二次:
(3)为什么姑娘总忘不了公园里那位慈祥的老人?
(4)如果老人还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开心阅读。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上小洞,上面盖上玻璃。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
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才导致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读划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都是怎样做的?请你在文中用序号标出试验的步骤。
(4)通过实验,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5)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课文传真。
(1)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地涌来,江面上依旧。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②这段话写的是的景象。“霎时”是意思,说明;“过了很久”,“才”可以看出。
(2)《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一封书信。书信的格式由六部分组成:①,②,③,④,⑤,⑥。
开心阅读。
________
竹子是()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子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竹子是()的,它具有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类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塑,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酷暑它不怕,秋风吹不落。秋去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怕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这篇短文的题目:《________》
(2)在文中的()里填上一对反义词,并且能和上下文意思相吻合。
(3)在文中的空白处里加上标点符号。
(4)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呼吸时,进出的气②消息③停止④休息⑤利息
“息息相关”的“息”意思是( )
“自强不息”的“息”意思是( )
(5)你认为文中都写了竹子的哪些优点?
(6)文章最后一句提到的“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7)这篇短文表面写了竹子,实际的目的是为了借歌颂竹子的品格,来歌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