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与:对付 |
B.奢不能难难:反驳,质问对方 |
C.妾请无随坐坐: 坐下 |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以其无礼于晋 |
B.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因人之力而敝之 |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是寡人之过也 |
D.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8处)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翻译课内句子两句。(共8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寓:寄托 | B.亦聊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释:解释 | D.然去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以有尺寸之地 |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C.然为人取去为天下笑 | D.譬之烟云之过眼始臣之解牛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A.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函梁君臣之首 |
B.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兴国 |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厚入有间 |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
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解释加点词:虽然:难为:视为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用法。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戚。畔:通“叛”。
(1)“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括。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后梁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呈奏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契丹主待之益厚夫晋,何厌之有 |
B.使牧马于野以其无礼于晋 |
C.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以此知之,故欲往 |
D.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并发配去放马。 |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
C.延徽从契丹逃回后,向朋友王德明表达了重返契丹的想法,朋友表示支持。 |
D.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
(2)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第六篇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4);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第六篇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论语·第六篇雍也》)
【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
B.“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
C.“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
D.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指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由此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
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下列居中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焉用亡郑以陪。 |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为击破沛公军。 |
C.沛公起如厕。/纵一苇之所如。 |
D.乃令张良留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