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到“谨拜表以闻。”原文见课本。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臣少仕伪朝,历郎署职:职务。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优厚。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审察。
D.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听:听任。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在故老,犹蒙育②本图宦达,不名节
B.①至微至陋,蒙拔擢②人非圣贤,孰能无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门衰祚,晚有儿息
D.①岂敢盘桓,有希冀②皇天后土实共鉴

下列语句能分别表明李密想“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与想“尽心效忠晋武帝”的一项是(    )

A.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②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B.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D.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②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高举“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再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
B.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C.最后一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是为了进一步请求晋武帝的恩准。
D.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硃鉴传
硃鉴,字用明,晋江人。童时刲股疗父疾。举乡试,授蒲圻教谕。
宣德二年,与庐陵知县孔文英等四十三人以顾佐荐,召于各道观政三月,遂擢御史。巡按湖广,谕降梅花峒贼萧启宁等。请复旧制,同副使、佥事按行所部,问民疾苦。湖湘俗,男女婚嫁多逾三十。鉴申明礼制,其俗遂变。
正统五年,复按广东。奏设钦州守备都指挥。奉命录囚,多所平反,招抚逋叛甚众。还朝,请天下按察司增佥事一人,专理屯田,遂为定制。
七年,荐擢山西左参政。奏减平阳采薪供边夫役。景帝监国,进布政使。寻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上言:“也先奸诡百端,杀掠无已。复假和亲,遣使觇伺。以送驾为名,觊得开关延接。稍示抗拒,彼即有辞。其谋既深,我虑宜远。宜暂罢中贵监军之制,假总兵以生杀权,使志无所挠,计有所施。整散兵,募勇士,重悬赏格。鼓劝义旅,征勤王兵,数道并进,戮力复仇。庶大驾可还,敌兵自退。曩者江南寇发,皆以诛王振为名。夫事归朝廷则治,归宦官则乱。昔高皇帝与群臣议事,必屏去左右,恐泄事机。乞杜权幸之门,凡军国重事,属任大臣,必当有济。”景帝嘉纳之。
时瓦剌窥塞下,鉴日夜为守御计。景泰元年,敌数万骑攻雁门,都指挥李端击却之。寻犯河曲及义井堡,杀二指挥,围忻、代诸州,石亨等不能御。长驱抵太原城北,山西大震。命鉴移镇雁门,而别遣都督佥事王良镇太原。援兵渐集,敌亦餍,乃引去。时山西仍遘兵荒,鉴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
二年十月,镇守山西都御史罗通召还。命鉴兼领其事。明年诏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礼部侍郎邹干至山西,多所论劾。鉴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鉴徇护,帝是干言。其年十月召鉴佐院事。至京,致仕去。
初,景帝易储,鉴贻大学士陈循书,言不可。且曰:“陛下于上皇,当避位以全大义。”循大骇。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明史·列传第六十》)
[注]①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②延接,接待。③权幸,有权势而得帝王宠幸的人。④致仕,古代官员正式退休。⑤易储,更换太子。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B.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C.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D.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
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C.大驾,指天子的车驾,也指皇帝出行的 仪仗队中规模最大者, 这里是指对他人的尊称。
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硃鉴小时便有孝道,后来提拔做了御史,到湖广一带巡视,招降了萧启宁等贼人。
B.硃鉴又到广东巡视,受命审讯囚犯,多被翻案,还招抚叛逃之人;巡视完毕,回到朝廷,请求增设管理屯田事务的官。
C.硃鉴在山西做官时,曾上书减免供边的徭役,此后还上书皇上,期盼杜绝敞开有权势之人得帝王宠幸之门,得到景帝的嘉奖。
D.硃鉴关注边防,制定防御计策,内抚灾民,外饬戎备,先后在雁门关击退瓦剌军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时山西仍遘兵荒,鉴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
译:
⑵鉴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鉴徇护,帝是干言。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徒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梁为庶妻。颓褥子收从之,冒梁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诩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迁郡承。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余万。一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吁胎,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赢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妥知兵?吾今生缚毛,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_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喊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余战,无大胜负。诏即拜右=}3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杨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拭逆,群巨奉杨伺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界李密,趣兵北讨。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一吾属无类矣!”文都等闻,大惧。后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毛。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耀、田阁拒战太阳门.眼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给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选自《唐书·卷八十五。列传第十》,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后世即以年一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一感之乱.他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工世充有军事才能。叮胎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卜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而归,众人皆喜,而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工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
译文: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人殿伏甲杀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岳飞之死
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錡知荆南府。时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xiè)等,交章论飞奉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奉朝请。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执宪赴镇江行,枢密府鞫之。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遂与云就大理狱。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曰:“此上意也。”铸曰:“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乃改命万俟卨。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孙革致书张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已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韩世忠心不平,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
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

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
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
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
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B.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关。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
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王俊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
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权独揽。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
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
②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蒋偕字齐贤,华州郑县人。幼贫,有立志。父病,尝到股以疗,父愈,诘之日:“此岂孝邪?”曰:“情之所感,实不自知也。”举进士,补韶州司理参军,以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大理寺详断官。
密州豪人王澥使奴杀一家四人,偕当澥及奴皆大辟。宰相陈尧佐欲宽澥,判审刑院宋庠与偕持之不从,偕以是知名。
陕 西 用 兵 数 上 书 论 边 事 迁 秘 书 丞 徙 原 州 边 民苦属户为钞盗 偕得数 辈腰 斩境 上盗为息迁北作坊使兼本路钤辖。明珠、康奴诸族数为寇,偕潜兵伺之,斩首四百,擒酋豪,焚帐落,获马、牛、羊千计。所俘皆刳割磔裂于庭下,坐客为废饮食,而偕语笑自若。
湖南蛮唐和内寇,徙潭州钤辖。贼平,徙冀州。坐擅率粮草,降知霸州。逾年,徒恩州,领韶州刺史。属兵粮乏绝,朝廷方募民入粟,增虚直,给券诣京师射取钱货,谓之交钞,患未有应令者。偕使州仓谬为入粟数,辄作钞,遣属官持至京师转贸,得缗钱以补军食。为御史弹奏,降知坊州。
侬智高反,除宫苑使、韶州团练使,为广南东西路钤辖。贼方围广州,偕驰传十七日至城下。战士未集,会侬智高徙军沙头,安抚杨畋檄偕焚粮储,退保韶州。命未至,军次贺州太平场,贼夜入营,袭杀之。
初,偕入广州,即数知州仲简曰:“君留兵自守,不袭贼,又纵步兵馘平民以幸赏,可斩也。”简日:“安有团练使欲斩侍从官?”偕日:“斩诸侯剑在吾手,何论侍从!”左右解之,乃止。卒以轻肆败。
(选自《宋史.蒋偕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用兵数/上书论边事/迁秘书丞/徙原州/边民苦属户/为钞盗偕得数辈/腰斩境上盗/为息/
B.陕西用兵数/上书/论边事迁秘书丞徙原州/边民苦/属户为钞盗/偕得数/辈腰斩境上盗/为息/
C.陕西用兵/数上书论边事/迁秘书丞/徙原州/边民苦属户为钞盗/偕得数辈/腰斩境上/盗为息/
D.陕西用兵/数上书/论边事迁秘书丞/徙原州边民/苦属户为钞盗/偕得数/辈腰斩境上/盗为息/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磔裂”是古代一种酷刑,指车裂处死,行刑的方式是把肢体分裂,后来也指凌迟处死。
B.“州仓”在文中是指京师储存粮食的仓库,其支付职能有四项:兵饷、官禄、平准、赈贷。
C.“刺史”是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D.“缗钱”是指把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的成串铜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偕为人至孝,行事出人意表。他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为父亲配药,事后还恳切地回答了父亲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提出的质疑。’
B.蒋偕心狠手辣,对敌不择手段。他在边境捕了强盗后,使用腰斩的酷刑。明珠、康奴各族寇作乱时,他带兵镇压,后来把俘虏全都“磔裂”。
C.蒋偕施政灵活,有时擅作主张。他在兵卒粮饷不足的时候采用灵活的措施来筹措,但他没有把握好政策的标准和筹措方式,这给他带来负面影响。
D.蒋偕平乱有功,敢于秉持正义。朝廷多次派他到发生战乱的地方,他也多次平息事态;他不能容忍戕害平民邀功请赏的行为,几乎杀掉肇事官员。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陈尧佐欲宽潞,判审刑院宋庠与偕持之不从,偕以是知名。
(2)命未至,军次贺州太平场,贼夜人营,袭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