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懦翰、织制绮组之交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酉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漠之欧阳歙、张(看不清晰)、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幸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翳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泊文以喧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巳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薄。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薄、尉四考,无殿负 ,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薄、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本》诗,则不忘鉴戒矣;观

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

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

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D.将犬吠所怪

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薄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得其理,不徒涌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②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 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 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里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徐动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 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灜,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②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③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源亭记

(明)李 贤

①邓 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 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3而已矣。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 B.也 C.焉 D.耳

(2)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