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之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D.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郑袖身客死
B.冀幸君一悟卒以此见怀王终不悟也
C.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我独醒
D.卒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     肆:放纵
B.承嗣又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  辞:借口
D.炎反有端,卿未知耳    顾:考虑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3分 )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翻译下列句子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2)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吴兴太守邵子也。生而母没。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年十许岁,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画扇,乃缄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闻其好学,故过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时义恭就太祖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会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张敷应西,当令相载:”及敷辞,上谓曰:“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载之,道中可得言晤。”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上甚不说。
迁正员郎。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赳曰:“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讵可轻往邪?”当曰:“吾等并已员外郎矣,何忧不得共坐。”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既而呼左右曰:“移我远客。”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摽遇如此。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张氏后进至今慕之,其源流起自敷也。
迁黄门侍郎,始兴王浚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未拜,父在吴兴亡,自发都至吴兴成服,凡十余日,始进水浆。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世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绝而复续。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自是不复往。未期而卒,时年四十一。
琅邪颜延之书吊茂度曰:“贤弟子少履贞规,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说,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其见重如此。世祖即位,诏曰:“司徒故左长史张敷,贞心简立,幼树风规。居哀毁灭,孝道淳至,宜在追甄,于以报美。可追赠侍中。”于是改其所居称为孝张里。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录之缄:封存
B.敷赴假还江陵会:正赶上
C.以敷同省名家,欲之诣:拜访,到……去
D.琅邪颜延之书茂度曰吊:凭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敷“孝道淳至”的一组是()
①年数岁,问母所在
②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
③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④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
⑤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
⑥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从小就懂得孝道,虽然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母亲,但却非常想念她,所以当他得到母亲的遗物后就收藏起来,每当思念时就拿出来观看。
B.张敷也是一个依自己性情做事的人,当皇帝让他带一个僧人去西行时,他以难以忍受闲杂人为由,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使得皇上很不高兴。
C.张敷虽不慕权贵,但对于同官阶的狄当、周赳拜访自己时,却能以礼相待;只是在接待的最后自己有事先离开了。
D.父亲死后,张敷悲伤万分,当伯父劝他时,他悲伤得就更加厉害了。由于他优良的品行,使得琅邪的颜延之和他结成了忘年交。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书令傅亮闻其好学,故过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注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七月既②正襟江陵
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茫然哀吾生须臾
B.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寄蜉蝣天地
C.扣舷歌之抱明月长终
D.其声呜呜何为其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与客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的感觉,是一种从大自然中求得精神解脱、轻松豁达的“乐”。
B.作者借助夸张,借箫声的感人力量,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C.客通过古今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为人生感到悲哀。
D.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一般理解为作者一人的化身,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壁:筑壁垒
B.田父曰:“左。”绐:欺骗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购:购买

下列各句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D.我何面目见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翻译画线句子(各3分,共9分)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翻译画线句子并说说下面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1)也退,故进之;由(2)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1)求:指冉有。(2)由:指子路。
翻译:

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