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文 在 线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仿写句子。
①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_____________,也带去了________。
②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_____________,也联结着_____________。
(2)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意离去时,会想:______ 。
(3)选段中描写了走搭石的两种情景,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和年轻人背老人。4. 你认为“美好的情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回顾。
(1)鲜花朵朵,(),()。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的蔷薇();七点,睡莲();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下午三点,万寿菊();傍晚六点,烟草花(),月光花在七点左右()。
夜来香在晚上(),昙花却在() ……
(2)不同的植物为什么()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3)列文虎克玩(),玩出了()。他最早发现了(),发现了一个()的世界。
(4)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而飞,沿途都是一些()的景物,但它们()飞回来了,
(5)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 )和(),到了那时,便
()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 )。
课外阅读。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很薄的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在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并把它们写下来。
( )——( ) ( )——( )
(2)填空:
①鲁迅小时候学习聪明,很能背书,说明他的________________,但还得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小时候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而且弄得____________,说明他玩也玩得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下面摘录描写鲁迅小时候如何玩描画的有关词语的样式,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种花时有滋有味的有关词语并写下来。
他喜欢描画:买纸→描人物、房屋→订成小册子。
他喜欢种花:( )→( )→( )。
(4)用“‖”把文章分成两段。
(5)选择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正确一项的括号内打“√”)
①说明鲁迅小时候读书很聪明。( )
②鲁迅的学习和玩耍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学要专心致志,玩要有趣有益。( )
③说明鲁迅小时候既会学习、又会玩耍。( )
课外类文阅读。
颜色的力量(节选)
二百多年前,美国有个科学家叫富兰克林。
一个冬天的早晨,阳光灿烂。富兰克林拿着一个小包,来到一片雪地上。这儿的雪厚厚的,很干净。富兰克林把小包打开。啊!里边有这么多小绒布!红的、粉红的、深蓝的、浅绿的、白的、黑的……好多种颜色哩。他把一块块绒布平铺在雪地上。
富兰克林这是在干什么呢?
原来,他正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早就注意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和吸收阳光的能力是不同的。他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了解哪一种颜色的物体反射阳光的能力最强,哪一种颜色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
结果怎么样呢?富兰克林发现:黑色绒布下面的雪融化得最快;深褐色和暗红色绒布下面的雪融化得比较快;颜色越浅的绒布,下面的雪化得越慢;白色绒布下面的雪,几乎没有融化。
这个有趣的实验说明:黑色物体吸收阳光最多,反射最少;白色物体吸收阳光最少,反射最多。
于是,人们利用颜色的这个特性来改变环境,并且把它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一定能够发现,颜色在许多地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1)读读第2自然段,你能把第2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兰克林所做的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
①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 )。
②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 )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③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______;观察牙齿,看见______。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______”。
④他最早发现了( ),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填在①②④的括号里。
A.显微镜 B.微生物 C.放大镜
(2)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在③中横线上。
A.小人国
B.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
C.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
(3)③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4)请你按照列文虎克玩的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四段文字,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
细读课文深感悟。
细读课文,你受到的启发是( )
A.不要玩耍,浪费时间。
B.要经常的玩耍、游戏,这样才能有所发明创造。
C.在平时的玩耍中,要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