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 B.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 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生活观念俭朴 |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
| C.中国不需要汽车 |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印尼雅加大博物院收藏有不少书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两件釉外云彩大盘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 B.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
| C.反映各族联系的加强 | D.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的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的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
|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
|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
|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
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
|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