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材料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材料三 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采用的什么文学体裁?它们分别在什么时期最兴盛?这两种体裁是什么关系?
(2)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1889年所奏《筹设炼铁厂折》
材料二中国各省设立制造船政枪炮子荮等局不下十余处,向外洋购买机器物件,不下千百万金,而于制造本源并未领略,不闻某厂新创-枪一炮,能突过泰西;不闻某局自制一机器,能创垂民用。一旦有事,件件仍须购自外洋,岂真华人之智不及西人哉!推其病源厥有三故:各厂之设也,类依洋人成事,而中国所延洋匠,未必通材,往往仅晓粗工,不知精诣,袭迹象而遗神明,其病一。厂系官办,一切工料资本每岁均有定额,即有自出心裁,思创一器者,而所需成本,苦于无从报销……今中国之工匠,既无坚忍之力;国家又别无鼓舞之途,遂事事依样葫芦,一成不变,其病二……今中国各局总办提调人员,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但求不至偷工减料已属难得,器械利钝,悉听工匠指挥,茫无分晓,其病三。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
材料三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根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力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
一郑观应《盛世危言》第4卷
材料四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清末大臣条陈“变法自强事宜”
(1)依据材料一,归纳张之洞对发展民用工业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洋务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鳃决其中的问题,洋务运动中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努力?
(3)结合材料二、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郑观应的方案
(4)请对材料四的方案作出可行性论证。
以下材料出自美国总统奥巴马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当选集会、总统就职的两次演说。
材料一:在美国诞生的那一年,在最寒冷的季节,一小队爱国志士围着河边快要熄灭的篝火,此时,河流已经封冻,首府被遗弃了,敌人在挺进,雪地上血迹斑斑。在革命成败茫然未知的时刻,我们的国父让人民听到了下面的话语:让未来的世界知道,……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在危险的警报响起之后,挺身迎向他们。
(1)如何理解文中“革命成败茫然未知的时刻”?“国父”是谁?概述他是如何带领美国人民“挺身”而出的?材料二:今晚令我最为难忘的却是一位在亚特兰大投票的黑人妇女:安妮·库波尔。她和无数排队等候投票的选民没有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她高龄l06岁。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黑奴制刚刚废除。……当时像她这样的人……不能投票……
(2)“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1787年美国宪法已经颁行,她为什么还不能投票?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改革派的最大弱点是在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或者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们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利益的。他们既不准备接受人民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又不准备发动人民,以让人民知道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着国家和民族民族利益着想,因而应该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1900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
(1)材料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融人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是指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文中的观点。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妇女的两张图片
(1)观察唐朝妇女图,可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唐朝文化与宗教的四张图片(唐玄宗)注石台教经碑
(2)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流行哪几种宗教?
材料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象,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3)请解释“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的含义?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在宗教文化上的基本政策,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