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透 明
纳兰妙殊
①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②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③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④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⑤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⑥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⑦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⑧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⑨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⑩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⑪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⑫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⑬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⑭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⑮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⑯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⑰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⑱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⑲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⑳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21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有删改)第2段中写道:“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奶奶到底丢失了哪些“城池”?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
文章开头写“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其作用有哪些?
“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对姥姥最后的“透明”生活有什么情感和态度?你赞成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吗?请结合生活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江南客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一年一度中秋节,是人们寄托祝福、共享天伦的日子。那圆圆的月饼,那酽酽的月饼,人们品尝了多少年。而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
然而,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比如月饼的包装花样繁多,木盒、锦缎盒、铁盒,十分精致,近于奢华。盒里也不光是月饼,还有洋酒、金银饰品,甚至一套住房钥匙。而月饼的售价则令人咋舌,动辄上百、上千元以上,令寻常百姓不敢问津。月饼的如此“变异”,并不是为了吃。有人说,如今的月饼是形式大于内容。仅拿一种木盒包装来说,据环保部门专家测算,平均每生产100万盒木盒月饼,就要消耗50棵左右直径10厘米的树木。而大量的诸如不锈钢、镀金、仿红木等等的盒子,吃完月饼,除了扔掉,别无它用。正像一位月饼销售商所说,有的月饼真正值钱的是包装而不是月饼本身。中秋节前后,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精美无比的包装盒被丢弃,无不感到心痛。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月饼“大旅行”,又是一个怪现象。如今送礼成风,佳节来临,有的人希望借此表达一份人情,疏通一下关系,月饼便成为适时出现的最佳礼品。在一些人的心里,似乎只有包装的豪华、价格的昂贵,才能表达出一份情意,显示一种档次。流风所及,导致了月饼的礼品化、高档化。有人说,美好的节日成为人们的沉重负担,一些困难家庭因此而变得不堪重负。月饼也就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已经从温饱有余向更宽裕的小康迈进。时尚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总体小康,有不少城乡居民生活还很困难。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竞豪赛奢,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民意。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买的就有卖的,买卖两便。特别是扩大内需也需要促进消费。但消费要讲文明。我们应该记住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我们提倡的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绝不是提倡花钱越多越好,物耗越多越好。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那么多的纸张、木材、金属,付之一炬,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越是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越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现在要坚持这样做,将来生活更好了,仍然要坚持这样做。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选自2006年10月6日《拂晓报》)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关注的是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提出的观点是:月饼消费要文明。标题就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
B.作者撰写的是一篇时评,一事一议,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号召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坚决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 |
C.文章以小见大。“小”指的是作者从众多的消费现象中选取到了月饼消费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平凡小事,从小处着笔。 |
D.本文的“大”指的是反映出了大问题,就是:这些平凡小事的本质是人们消费中存在着追求铺张浪费、奢华等等错误思想。 |
E.作者重点针对奢华消费观的实质作了深层意义的揭示和分析,批评了大众们的错误消费观念,给人以深思。
F.开篇引出话题,随后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论证,挖出思想根源,向人们发出号召从而解决问题,可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去掉文章前面两段,开篇就列举现象,好不好?请分析原因。
“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中的“味儿”是指什么?
阅读本文后,请你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所渗透的内涵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字
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回家多好啊!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1907年,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都会有欢迎伟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欢呼声暴雨似的淋到他智慧的头上。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他太想家了。当他三年后终于乘上回美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了座椅中,瘫倒在了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算是把自己给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家,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来徊去,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你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万端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1”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0”的时候呢?……真是无法想像,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或其他地方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算是轮到他们了……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手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的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腿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够容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在外打工,钱是赚了一些,可钱再多,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的啊!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间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他们!
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又是什么呢?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在外帮人写字赚钱。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爷爷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我呢?
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铅笔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了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
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以“家”为话题的叙事散文,所选事例范围广泛。另外,本文由于在结构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过渡语段,显得很严谨。 |
B.本文语言通俗活泼又朴实平易,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深刻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家”的含义,可谓言近旨远。 |
C.本文用例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实际上每个例子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在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D.本文举詹姆斯的例子,意在说明叶落归根的思想观念不仅中国人有,美国人也有,因而叶落归根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感。 |
E.本文引台湾小女孩那首充满童趣、题为《家》的小诗,其作用在于表明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包括儿童在内的台湾同胞的渴盼。这篇散文开篇就引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临终时说的“回家多好啊”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四段中,那位拥有漂亮房子的阔人为什么发出了“我的家在哪里?”的感慨呢?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联系全文看,请你概括对“家”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
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的文化内涵。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结构,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构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何镜堂说。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耸立在万国建筑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红色的斗拱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从原文看,下列对上海世博园中“中国国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的中国馆,不仅有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 |
B.国家馆独特的外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意味着“鼎盛中华、富庶百姓”。 |
C.耸立于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造型独特,挑空设计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 |
D.中国馆屋身的最上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并支挑着伸出的屋檐的斗拱,充满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味,是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
下列关于传统手工技艺“三斩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斩斧”作为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 |
B.其名称源于为取得最终的纹理效果而需要的人工剁斧的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 |
C.在中国馆台阶的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上万刀之多,可见其技艺之精细。 |
D.石材表面凹槽细密美观,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能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主题,凭靠的就是其特有的建筑构建和艺术外观。 |
B.我们的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是因为西方的斗拱只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而非一个艺术的构建。 |
C.中国国家馆的挑空设计突破了数千年来的“城墙”思维,代表着内敛而封闭的文化的积极调整,也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的有效成果。 |
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完全得益于各国国家馆的建筑都做到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记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
在所党委和所长李熏的关注下,师昌绪的研究室正式接受了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他立即进入了角色。空心叶片研制方案的每个细节都需要缜密的思考,而不能容忍哪怕是微小的疏漏。这个劳动是无形的,量是巨大的,用“绞尽脑汁”来形容,真是入木三分。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一百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他熟悉他的助手们,这批20世纪50年代从新中国大学毕业的科研人员已成长起来,是批虎将,应放手让他们分路前进。他将攻占目标确定,任他们恣情作战,在战斗中增长才干,夺取胜利。
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也是心悦诚服的。人们送他一个美称:“材料医生”。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工厂请来了师昌绪。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医生在X光机前观察病体一样清晰了。他开了药方:喷矾处理。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被挽救了。师昌绪妙手回春的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试制新型战机的航空工厂几次来询问,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是向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进军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师昌绪深知,没有足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状态是难以战胜困难的。作为科研人员,最忌讳委靡与颓唐。“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于是,他用爽心的休息驱赶失败带来的不快,对助手们说:“失败了,再来!试验要继续进行,多研究分析,还要放眼国外信息,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嘛……”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研究探求。一次,他从一则外国杂志刊登的不同规格的石英管广告中得到启示:“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他的当机立断,使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空心叶片样品在一双双熬红了眼睛的人们面前,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绽开了笑脸!1965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证明空心叶片与实心叶片相比温度降低一百度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这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使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而且这项成果具有独创性。新成果研制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整整用了十五年……
2000年,已是耄耋之龄的师昌绪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起他想搞一下碳纤维。李克健看看他,立马摇头说:“师先生,这件事你可别管!这事儿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基础材料,质量轻、强度要求高。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制,组织攻关,资金投入不少,却始终拿不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我们航空航天工业太需要碳纤维,不要总依靠进口。”师昌绪说,“如果搞不出碳纤维,拖了国防工业后腿,我死不瞑目!”
老人的决心与执著,令李克健动容,他决定与师昌绪携手投入碳纤维的攻关。这年8月,师昌绪亲自组织了由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部委近六十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如何把碳纤维搞上去。会议纪要上专门写了一句:请师昌绪院士作技术顾问和监督。
其实,不管让他担任什么角色,师昌绪都想把这件事一抓到底。很快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会上有人问师昌绪:“上亿元的研制经费上哪儿去要?就是要来了,谁去指挥实施?过去几个部委联合起来都没弄好,你能指挥得动吗?”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多年的习惯使师昌绪意志坚定,干啥都要干好,他连夜上书给中央,陈说利害。很快,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碳纤维项目。
有了资金,师昌绪还要亲自抓落实,定规矩,设专项管理系统,对申报参加攻关的单位报上的样品,现场取样,统一测试,优胜劣汰,毫不含糊。应用试验单位确定后,师昌绪不顾八十高龄,一次次深入现场指导,还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再提供三千万资金,确保试验成功。正是在师昌绪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所需的碳纤维现已实现了立足国内的目标。
作为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而其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云天。20l0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刚刚开过,香港《南华早报》就发出报道:“师昌绪研制耐高温合金助‘歼—20’起飞。”报道中写道:“金属高温材料专家师昌绪昨天以他对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在此三天之前,中国内地的‘歼一20’隐形战斗机才刚刚进行首次试飞。”
然而,师昌绪对这些荣誉却是淡然视之。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4期,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师昌绪正式接受“研究空心叶片”这一重大研究项目后,对研制方案的许多环节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项目很快投入了研究。 |
B.师昌绪带领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试验研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成为不依赖进口的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 |
C.师昌绪主动请求研究中国依靠进口的航空航天材料“碳纤维”,亲自组织相关部委的同志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亲自向中央申请项目研究资金,实现了“碳纤维”立足国内的最终目标。 |
D.师昌绪研制出的举世瞩目的耐高温合金的成果,助推共和国一代代 |
战机冲上了云天。
E. 选文主要表现师昌绪三项重要成果的问世及其意义,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的巨大贡献。“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用到的是哪种叙述方法?这段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探究分析科学家师昌绪先生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10年第3期《小说选刊》)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
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