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
《桂林山水》选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 "。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 )
②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
(2)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3)第一段话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两种修辞手法。
(4)补充完整文段的填空。
(5)请你依照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写一句话。
课文内容回头看:
(1)读下面的话,在横线上填写带“然”字的词:
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是想为难他。可是诸葛亮却不当一回事,很——地说:“都督委托,——照办。——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我只要三天就能造好,——我甘受惩罚。”周瑜一听,——答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到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到第三天派人去取箭,诸葛亮——交出十万支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郑人有买履者,先——,而——,至之市而——。
②我回味着这几天——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的——,这些都是我从未——的快乐。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船尾——,仍旧——,逼近曹军水寨去——。
阅读迷宫。
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 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 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呵,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呵。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是响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叮,像是大路上车轮流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声浪声,是在催促着人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1)给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2)选择正确的修辞方法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A.比喻 | B.拟人 | C.排比 | D.对偶 |
(1)呵,河流醒来了!()
(2)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
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它看见了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袅袅升起了炊烟……()()
(3)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3)文章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写三月的桃花水的?又是如何写“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的?
(4)文章第四自然段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是从哪几方面来说的?
(5)短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作者抒了一种什么感情呢?在你的眼里,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写。
阅读迷宫。
牧童妙联惊先生
陈先生是个爱好吟诗作对的老夫子,这年被请到乡下教书。
一天中午,陈先生午休,只听梁上老鼠“吱吱叽叽”打闹,便捡起一土疙瘩砸过去,几只老鼠被惊散。可陈先生正要入睡,梁上又是一阵“叽叽”叫,吵得心烦——再砸——再吵……陈先生没了睡意,用笔在墙上画了只活灵活现的大花猫,并埋着嗓子细声学着猫叫,吓得老鼠四处逃散。陈先生笑笑,随口来了句:“壁上画猫惊闹鼠。”下午他让学子们对下联,可大家都对得不满意。这时,突听窗外传来一句“田头草人吓麻雀”。陈先生一惊,到堂外一看,原来是给富户家放羊的孤儿朱小,今年才十三岁。
陈先生心想,靠偷听学习竟学得如此好,若收入堂正规学上几年定成才,便出联考他:“新竹长,长过老竹,新青胜蓝。”朱小脱口而出:“老树高,高过新苗,老盛新茂。”陈先生不敢相信,一个十三岁的牧童如此了得,便将他收入学堂读书,分文不要。
后来,朱小竟成了淮阴侯身边的高参!
(1)陈先生对学子们对的下联不满意,而朱小能对出,这说明了什么?
(2)“壁上画猫惊闹鼠”是先生根据午休亲身经历而来,而“田头草人吓麻雀”是朱小看到什么情景而应的对呢?
(3)“新竹长,长过老竹,新青胜蓝。”有新竹超过老竹的意思,暗含对后辈的夸奖;而“老树高,高过新苗,老盛新茂。”表面意思是什么?暗含着什么意思?
(4)“后来,朱小竟成了淮阴侯身边的高参!”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说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5)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阅读迷宫。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又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弄、搬、找)些小木片,错杂着(堆、垒、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捆扎、缠绕)起来;然后把苔藓(捏、挤、踩)紧,(压、踏、踩)平,使那建筑物足够(),足够()。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又()。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准确地说明来自细致的观察和词语的恰当运用,、、三个词,写出了搭窝的步骤。松鼠搭窝的复杂动作是用一系列动词写出的,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2)在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填入下列词语:舒适 暖和 干净 坚实 宽广 安全
(3)这一自然段是在介绍松鼠的什么生活习性?表明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在取得成就、受到人们尊敬时,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教自己法语的欧班老师。∥
1920年春天,玛丽·居里和他的丈夫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工作,终于从大量的沥青和铀矿中提炼出一克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打开了进入原子时代的大门。有一天,(欧班老师 玛丽·居里)收到了一封挂号信,信上的署名是(欧班老师 玛丽·居里)。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的教师写信呢?他用颤抖得手拆开信封。
欧班老师读完信,泪水立即用处眼眶。原来,玛丽·居里就是20年前门门功课都靠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老师深表敬意。她告诉老师,自己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她诚恳的邀请老师到巴黎作客,还寄来了全部的往返路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著名:
②默默无闻:
(2)按分好的段落,概括各段段意。
一:
二:
(3)文中,哪句话写出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用“-”划出。
(4)文章主要写了()
①居里夫人平易近人。
②居里夫人成为名人后仍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小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