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非期间指出,“毛洋东、周恩来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的真情交往了然于胸……对当年非洲兄弟将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往事,中国人民记忆犹新。”历史上,中非长期友好合作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②推动新中国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
③有利于维护亚非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④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对华封锁包围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1+X”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是一个常数 |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
|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
下图为1947年法国共产党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张贴的一张宣传画,其所表明思想是“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其所说的欧洲分裂应是( )
| A.由于援助数额的差别,会造成受援助国之间的矛盾 |
| B.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对抗 |
| C.制造英法矛盾,以便美国操纵控制欧洲 |
| D.通过援助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制造国家分裂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
|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
|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
|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
|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
|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
|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这段话的主旨是( )
|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
|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