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 。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 结构。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4)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 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7分)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过选育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水稻一个基因片段的部分碱基序列。若用EMS溶液浸泡处理水稻种子后,该DNA序列中所有鸟嘌呤(G)的N位置上均带有了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请在答题卡相应方框的空白处,绘出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所形成的两个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序列。
![]() |
(2)水稻矮杆是一种优良性状。某纯种高秆水稻种子经EMS溶液浸泡处理后仍表现为高杆,但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矮杆植株。请简述该矮杆植株形成的过程。
(3)某水稻品种经处理后光反应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这可能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在叶肉细胞内控制光反应酶的相关基因可能分布于(填细胞结构名称)中。
(4)已知水稻的穗形受两对等位基因(Sd1和sd1、Sd2和sd
2)共同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并表现为基因互作的累加效应,即:基因型为Sd1_Sd2_的植株表现为大穗,基因型为sd1sd1Sd2_、Sd1_sd2sd2的植株均表现为中穗,而基因型为sd1sd1sd2sd2的植株则表现为小穗。某小穗水稻种子经EMS处理后,表现为大穗。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大穗品种,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方法可以是。
(5)实验表明,某些水稻种子经甲磺酸乙酯(EMS)处理后,DNA序列中部分G—C碱基对转换成A—T碱基对,但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可能的原因有
(至少写出两点)。
下图表示一个水稻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简图。图中①~⑤表示反应过程,A~L表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相关物质,a、 b、c表示细胞的相应结构。请据图作答:
(1)上图中,反应过程①的场所是,反应过程④的场所是。
(2)结构a中发生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而光照强度恰为光补偿点时,单位时间内A~L各物质中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的有。
(3)叶肉细胞在③④⑤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
(4)干旱初期,水稻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
受阻。小麦灌浆期若遇阴雨天则会减产,其原因是反应过程受阻。
已知某哺乳动物棒状尾(A)对正常尾(a)为显性;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黄色毛(R)对白色毛(r)为显性,但是雌性个体无论基因型如何,均表现为白色毛。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回答:
(1)如果想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出性别,下列四种杂交组合中,能满足要求的有
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aarr×AARR②AARr×aarr③AaRR×aaRr④AARr×aaRr
(2)如果一只黄色个体与一只白色个体交配,生出一只白色雄性个体,则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_。
(3)两只白色棒状尾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右图所示。则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_______。
(4)现有足够多的白色直毛棒状尾雌雄个体(纯合体、杂合体都有),要选育出纯合白色卷毛棒状尾的雌性个体,请简要写出选育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即为选育出的纯合白色卷毛棒状尾雌性个体。
(5)用该动物的胰岛素基因制成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杂交分子(即两条链的碱基可以相互配对)的是___________。
A.该动物胰岛A细胞中的DNA B.该动物胰岛B细胞的mRNA
C.该动物胰岛A细胞的m RNA D.该动物肝细胞的DNA
某地由于引入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右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
数量应记为__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
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入植物)。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
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
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
(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
A.乙为该入侵植物,甲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 型 |
C.t2、t4时,甲、乙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量、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量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导致土壤污染。
(1)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①要在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从物理性质、用途方面来看,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__________。
②在划线培养时,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③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
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___,有透明带菌落
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____,据此可筛选
出目的菌。
(2)为了生产用于治理该除草剂污染的微生物制剂,
科研工作者研究了目的菌群体生长的规律,绘制
出该细菌的生长速率曲线(如右图)。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上述目的菌是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 |
B.扩大培养最好选择b时期的细菌接种,但此期最后阶段细菌数量已减少 |
C.c时期的细菌不再进行繁殖,有芽孢生成 |
D.d时期生活的细菌已经不能再合成初级代谢产物 |
(3)右图为目的菌合成某种氨基酸的代
谢调节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物
质):从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来看,
酶I是_________酶;从物质结构的
角度来说调节方式②的实质是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