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60%左右,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低于40%。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
下面是西方学者关于大危机和凯恩斯的几段话。
材料一:“萧条的岁月所引起的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 “人们又恢复了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兴趣。许多人怀疑,如果资本主义会这样容易地崩溃,那么,一个不以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制度,一个生产资料不属于私有而属于公有的制度是否更有意义一些呢?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国家所作的实验上面去,特别是注意到俄国,在那里,失业和萧条都不存在。”
材料二:凯恩斯“是一个相信在必要时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而不相信完全信任完全放任主义的人”, “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近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去维持购买力,从而走上恢复商业投资的道路,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也会恢复经济的平衡。事实上,这是新政已经在做的事,而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论的根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同论》一书里加以阐述。”
材料三:“凯恩斯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社会”。
请根据三段材料分析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累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杆”。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请回答:
(1)、“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行的? (4分)
(2)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否正确?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3)、“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一 Z省经济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企业为主,很多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模仿复制生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Z省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并落实了加大财政投入、信贷帮扶企业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到2009年底实现了Z省经济的“V型”大反转(见下图)。
|
【材料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网上发邮件、浏览新闻、交流沟通,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办事、视频会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网上出现了一些黄色、暴力、利用网络制造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等内容。
材料二:2009年被称为网民问政年。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快捷、高效等优势,成为推动党和国家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近期网络监督、以“周久耕事件”、 “楼歪歪”、“局长日记”为代表的网络群体监督事件,表明网络可以是发现腐败、规范官员言行的好途径。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材料一体现了有关矛盾的哪些观点?(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
会上胡锦涛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材料二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出问题,往往开始于思想道德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因此不要认为吃吃喝喝,收受礼品是小事一桩,不过是生活小节问题,只要在大是大非上别出纰漏就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言一行都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生活无小事,人生无小事。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
于细微。
材料三据统计,当前职务犯罪从传统的“59现象”向“35现象”转变,某市检察院发布一份关于35岁以下干部群体职务犯罪报告显示,他们普遍都具有高学历高才能,但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贪图享乐,沾染不良嗜好。个别单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着重学历能力、不重思想素质的情况,导致少数思想素质、个人品德不过关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1)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从《生活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
(3)请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认识。